第274页

有一句诗里写的好:长安重游侠,洛阳富财雄。

或许并不一定准确,但是却也说明了洛阳的特点,那就是繁华富裕,人杰地灵。

洛阳地区交通便利,战略地位重要。在李毅所知道的历史中,先后有夏、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十三朝代定都于洛阳,其作为首都的时间更是长达一千五百二十九年。在这十三朝中以隋唐时期的洛阳城最为繁盛。隋炀帝时期带领百官和商贾迁都于洛阳,并修建了以洛阳为中心的大运河,洛阳城的经济文化有了长足的发展。

提到洛阳,第一想到的就是洛水,洛阳的名字也是因位置位于洛水以东而命名,实际上唐朝现在的洛阳城,乃是隋朝时候兴建作为隋朝都城用的,曾经的洛阳城已经多次被毁,像是东汉时期,董卓焚烧洛阳城,让昔日繁华的东汉都城成为一片废墟,再到后来曹操控制中原,才逐渐兴建起来。再到东晋时期,前赵洛阳四将先降后赵,再降东晋司州刺史豪帅李矩,被后赵石生击溃,“于是河南之民皆相帅归矩,洛阳遂空”。洛阳由此再一次的荒废了,后来又重修,北魏时期又破败荒废,历经战乱的洛阳城,经过隋朝的修建新城,这才得以浴火重生,并且在唐代历史的中后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都城。

隋炀帝即位后诏令宇文恺在洛阳城废墟以西18里处修建洛阳城。洛阳城的外城郭南宽北窄近似于方形,全城面积453平方公里,城郭周长50里,全城由皇城、宫城、含嘉仓、市、坊、外郭城等部分组成。城内共有一百零三坊三市。都城里坊的形制基本上呈现十字形,诗书记载“堤南有民坊,坊各周四里,开四门,临大街”。城内河渠众多,到处都有漕渠相通。整个水运系统以洛水为中心,城南城北遍布河渠;洛水北岸有瀍水、漕渠、泄城渠,南岸有通济渠、运渠和分渠。在城外,洛阳靠近伊河、洛河、瀍河、涧河的谷口。此外隋炀帝还开凿了南北大运河,使洛阳交通更加便利,除了邗沟与江南河的接口在京口以外,其他三段的衔接点均在洛口。

洛阳城竣工后,隋炀帝把政治中心由长安迁往洛阳。为了繁荣洛阳的市场,隋炀帝迁徙富商大贾数万人和6000余名工匠来到洛阳;再加上修建运河时大量劳动力的迁入也使得洛阳的人口得到了迅速的增加,户口人数不下50万,城市人口总是仅次于长安城而已。

大运河的修建虽然为人唾弃,但是大运河的作用自然是不用多说的,大运河北至涿郡(河北省涿州市),南至余杭,西通关中,让洛阳成为中国河北、江淮、关中这三个最发达地区的集结点。史载:“即自江南、淮南诸州租船数千艘已至巩洛,计有百余万斛。所司便勒往幽州,纳充军粮”洛阳城内的新潭附近,由于处于大运河与洛河的交汇处地理位置优越,出现了“天下舟船所集,常万余艘,填满河洛。商旅贸易,车马填塞,若西京之崇仁坊”的局面。隋朝时期伊河沿岸漕运也相当发达,《隋书·炀帝纪上》记载:“三月庚午,车驾发江都。夏四月庚戌,上自伊阙,陈法驾,备干乘万骑,入于东京”。

李毅对于洛阳城的繁华虽然早有耳闻,但是真正的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当李毅慢悠悠的晃过了三四天之后抵达洛阳,才被眼前这座雄伟壮丽的东都之城所感染振奋。

如果说在长安城感觉如同身处外国的话,那么到了洛阳城,差不多就相当于来到了美国纽约一样。因为交通便利的缘故,洛阳有着最繁华的贸易和手工业,往来胡商以及来自大唐各地的商人们充斥着这座散发着新生气息的旧都,有运着丝绸的、香料的、有卖骡马,物品应有尽有,正如《大业杂记》记载:“通远桥,桥跨漕渠,桥南即入通远市。有二十门分路入市。市东合漕渠,市周六里,其内郡国舟船舳舻万计,市南临洛水,跨水有临寰桥。”

在官营手工业方面,洛阳城设立将作监、少府监等机构,而在民间,也有彩帛行、金银行、造车行等上百种行业。

当然洛阳除了繁华之外,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水多,与长安城的八水绕长安不同,洛阳城的水,那是贯穿城中的,作为南北大运河一部分的洛水,干脆直截了当的从洛阳城中而过,千帆竞发,一眼望过去茫茫一片望不到尽头。

武媚娘也是第一次来到洛阳城,小小年纪的武媚娘也被洛阳城的繁华所震撼,长安城虽然也不错,但是更多的却是一种秩序井然的感觉,洛阳城却是眼睛里能看到的热热闹闹。

李毅到了洛阳,先让随行的护卫们拿着自己的文书去官署和城外校场通报一声,李毅自己就带着武媚娘,外加付二和几个护卫,以及剑圣裴良俊就打算去好好的看看繁华的洛阳城了。

不过裴良俊那边倒是没兴趣陪着李毅这些个小孩子去到处游玩逛街,他早年游历天下,来洛阳城不是一次两次了,之前李世民再打洛阳之战的时候,裴良俊就来凑过热闹了,这时候也就没跟着了,眨眼间就没人影了,只留下一个声音:

“晚些时候我到王府找你,记得备好酒菜。”

好家伙,到了这繁华都市跑得这么快,怕不是有猫腻,李毅不禁恶意的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