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小插曲,李毅倒是并未曾在意过,在松州告急的消息传到了长安的第五天,由关中出发的粮草队伍就要已经朝着剑南道的方向出发了,至于关中一带的府兵,也已经开始陆陆续续的集结起来,总数达到两万之众。(注:大军出征之前,集结的时候,会先将粮草集结到战争区域附近的安全地带,但是在战争区域,粮草一般是放在大后方的,军队只会带几天的口粮而已,考究党别喷我为什么是粮草队先走了,原因很简单,粮草队走得慢!)
这倒不是说李二就打算拿这两万万去对付松赞干布的号称二十万大军,而是因为唐朝的军事制度乃是府兵制,真正的兵将分离,平常的时候,将军是不带府兵的,府兵都是兵农一体,也就是说,闲事务农训练,战时集结打仗,并且装备马匹也大多是自己准备,而带军出征的将军,则是由中央派选,或是地方上的都督率领军队御敌,都督这个职务也就是唐朝中后期的节度使,其危害自然就不用提的了。
不过节度使的出现,也是由于唐朝中后期府兵制度的崩溃而诞生的,而唐初,府兵制度还相当完好,自然也不存在什么拥兵自重的割据军阀。
这也就意味着,大唐打仗的时候,军力都是从临近几个地方的军府集结起来,然后中央委派将军下去就好了,这样子的好处自然是不用说的了,第一,省去了大军长途跋涉,能够更快速度的抵达战场;第二,省去了沿途不少的军粮消耗。
当然了,大规模的战役,几个道府的兵力肯定是不足的,比如隋朝时候,也是府兵制度,隋炀帝三征高句丽,就是下诏集结天下的军队,无论南北远近,都要汇合于涿郡,一口集合了一百多万大军,号称两百万,然后……隋朝就凉了。
隋炀帝凉了的原因是方方面面,三征高句丽也只是隋炀帝凉凉的原因之一而已。
粮草军队都已经准备齐全,剩下的集合剑南道(蜀中)各军府府兵的命令也已经下达送去了,这边李二派出的将军也开始准备出发了,和李毅估摸着的并没有太大的差别,吏部尚书侯君集为当弥道行营大总管,右领军大将军执失思力为白兰道行军总管,左武卫将军牛进达为阔水道行军总管,右领军将军刘兰为洮河道行军总管,随关中三万步骑一同出发,前往松州,再汇合剑南道府兵,迎击松赞干布,解松州之围。
李毅也被长安城肃杀的气氛所感染,颇感热血,诚心祝愿大军旗开得胜,打的吐蕃落花流水,然后就被李二通知了:
收拾收拾东西,跟着大军一起出发。
李毅满脸黑人问号,我是不是听错了?
第三百一十一章 一定要怂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子的。
这次不是吐蕃大军进击大唐松州,松州告急了吗?然后除了点兵点将的事情之外,朝堂上还有些许的声音开始议论,要不然让太子李承乾也跟着军队一起出去,一来呢可以督军,提升士气,二来可以震慑宵小,吐蕃军队一看到我大唐皇太子亲临,多半就不攻自破,不战自降了。当然,这点多半是拍马屁吹牛逼的事情。
提出让太子李承乾随军的人并不是很多,大部分人还是表示反对的,反对的理由也很简单,虽说跟着大军一起走很安全,多半不会出什么问题,但是万一出事了呢?太子乃是储君,万一死在战场上或者有个什么三长两短的,这可怎么办?谁来负责任?当然了,还有一层理由大家都心知肚明,太子随军出征,万一打输了,太子还当不当了?更何况,李世民软禁李渊才多少年啊,都忘记了?
结果这事情自然是不了了之的了,原本到这里也就该结束了,但是不知道哪个该死的家伙,竟然找到李二,跟李二提了一个建议,什么建议呢?太子李承乾不太好随军出征,但是皇子可以啊!找个皇子随军出征,也不给他军职,就在军中当个吉祥物,一来有皇子在,将士们都能感受皇恩,英勇作战,二来呢,也是代表皇帝陛下,巡守下蜀中各地,让蜀中的老百姓感受下天恩浩荡,施恩于民,这年头当皇帝的也将就曝光率的嘛!
好家伙,这一句话说出来,李二这个从谏如流的皇帝一听,是这么一个道理哈,竟然还拿出来放在朝堂上讨论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