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页

李毅虽然人前都是这么说的,但是压根没用,别人吹他还是照吹,还有给起了生庙,立了雕像石碑的,李毅也很无奈啊。

在前面已经为了方便李毅说话,已经搭了一个小台子了,李毅也不管人多了,往台子上一站,简单了说了两句客套话,就让他事先训练好的四个人开始演示起来了。

实际上说多话也没用,这眼前的百姓人山人海的,估摸着都好几千上万人了,自己说话也压根没多少人听得见,好在府兵们也多,在边上维持纪律不至于发生混乱。

其实捻河泥的方法很简单,那四人先将小木船撑到河中央,然后在船头、船尾的固定孔中插入长竹竿直至河底,船就固定住了。在两侧船舷上一前一后搁两块跳板,每块跳板位于船舷处背对背各站一人,面朝河里,这样既保持住船的平衡,又便于作业。用作捻河泥的器具是竹编的畚箕,在其口子的后端处连接一根三四米长的细竹竿,同时在口子前端两侧和后端中间各系一根麻绳,三根绳子的上端连在一起打结构成三角形提手。操作时拉紧后端松开前端的绳子,使畚箕与竹竿保持一直线,畚箕口朝船舷并紧贴船舷用力直插河底,然后拉起畚箕前端两根绳子,河泥带水就滑入畚箕里,保持三根绳子平衡用力提出水面,水自然漏掉,将泥倒入船中,有时候也会有意外收获,拖泥带水中带来鱼虾。一处清淤完毕则移往别处,船满则靠岸,再用锹子将淤泥抛往堤岸。

一整套操作下来,船上的四个船夫此时已经是汗流浃背了,捻河泥是个需要巧劲但是也需要体力的活,所以一般情况下都是由青壮男子来干这个活。

那些百姓们一见着竟然还有这样子的方法了捻河泥,一个个都是啧啧称奇,后面的人看不到那个着急的啊,不少人站远一些爬树,站土坡上来看。

不过也有脑子活络些的百姓,当时就问了:

“殿下,这个方法捻河泥确实不错,工具我们自个也能制作,就是这些泥巴,我们挖上来干嘛啊?殿下之前说能拿来施肥喂田,直接仍田里能好使?具体怎么弄啊?”

边上的百姓们也是齐声附和,显然对于捻河泥来说,他们更在意的是河泥当肥料和喂田这件事情。

李毅听完也不在意,这就解释了起来。

大河泥挖上来以后,放倒事先准备好的沉淀池沉淀发酵,也就是就近找个地方挖一个坑就成,记得要撒一些木屑进去,不然没过多久你就等着河泥硬的跟砖头一样不啊,经过放置发酵处理,大概半年到一年的时间,就可以拿来当肥料了,肥力惊人,简直媲美现代农药金克拉。

就算不用来当肥料,涌来开垦荒地的时候,或者种植之前拿来喂地也是非常不错的,把河泥晒干之后,碾碎成粉末状,按1:1的比例与大田土进行混合使用;还可按照2:1的比例与沙土进行混合使用。当然了,省得麻烦的也可以直接将河底淤泥挖起来就填到耕地中的,这样做不但解决了大量淤泥堆放、清运难的问题,还能提升土壤肥力。经过配比混合后的淤泥,混合土壤钙、镁、磷含量比菜园土含量高,同比普通的菜园土肥力更好。

河泥的好处如此之多,在李毅以前那个年代,不少地方以前都有禁肥一说,说的就是老农民们没事就来挖河泥,把河床挖的那叫一个干干净净,不过那样子挖上来的新鲜河泥,肯定没有多在河里沉淀一会的河泥来的效果好啊,于是就隔一段时间禁止挖河泥,等到两三年之后,再来挖一波。在那个年代,河水还没有被工业污染的时候,河泥那是绝对的抢手货。

当然了,后来有了工业污染,河泥也就没人用了,里面都是重金属,拿来种田能不能有收成不说,种出来的东西能吃的吗?谁敢吃啊?

在大唐这个年代,虽然用家畜的屎尿当作粪肥是早在秦汉就有记载的事情,但是就和炒菜一样,根本就鲜为人知,因为很少有人去推广这东西,历史上粪尿施肥得到推广,还是发生在南宋时候,衣冠南渡,经济中心向江南转移,农业环境发生巨大改变,才得以推广开来。

不过粪肥的弊端也很明显,那就是卫生问题,这些排泄物,毋庸置疑都是致病细菌的温床,味道也恶臭难闻,但是河泥就完全不一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