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臣且以为这金齐之间,早晚必有厮杀。陆贼兵马广众,且战力不俗,然大金亦不是白给的。完颜阿骨打两千五百兵起家,从一小小的辽东蛮部,几年时间扩张至现下巍巍大金国,必是得上天之佑也。辽帝荒诞失德,耽酒嗜音。斥逐忠良,任用群小。拒谏饰非,穷奢极欲,盘于游畋(即打猎),纪纲废弛,人情怨怒,群下离心。金兵一集,内难先作,废立之谋,叛亡之迹,相继蜂起。驯致土崩瓦解,不可复支。金人乘其敝而攻之,定可势如破竹,一举灭之。”这是说女真人与陆齐的远近距离变化是无可阻挡的大势。而后以此来论证,金齐之战爆发,于他大宋必大有益处。
可实质上这赵楷说的一同依旧是废话,他依旧没有提出具体的解决办法,唯独是给人了一丝之希望。
“三弟所言甚是。只远水解不了近渴,辽金决战且还要短时间,可来日开春后,陆贼便能饮马长江。就不知道三弟有何妙招,可解朝廷之忧?那父皇必然会不惜重赏的。”
赵宋的爵位可是中国两千年封建史中独有的一支奇葩。照后世人之想,皇帝的儿子封王,那是天经地义,顺理成章的。但人赵宋不是。赵宋的爵位是亲王、嗣王、郡王、国公、郡公、开国公等共十二等。初次只封小国、然后改移大国。
皇子封王者,王爵仅止其身,而子孙无问嫡庶,以其中最长一人,封公,其余子孙不过是承荫入仕,为环卫官,然后以序迁转,与异姓贵官荫子入仕一般,必须历任年深,排资历,方特封以王爵(郡王),而其祖、父所受之爵则不予承袭。亲王子不封王而只有一人继承公爵,因而在北宋中期一度出现了“宗姓几无一王”的局面。因此,宋仁宗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在庆历四年(1044年)七月,第一次下诏封十王。
这可都是亲王,包括现下的郓王赵楷,这都是亲王。只是这亲王且不如嗣王之前,因为嗣王的儿子能依旧是嗣王。如赵允让的儿子赵宗谊。
赵允让,宋太宗赵二的第四子商王赵元份的第三子。庆历四年(1044年),封汝南郡王,嘉祐四年去世,享年65岁。赠太尉、中书令,追封濮王,谥号安懿。
宋仁宗在位久无子,以赵允让第十三子赵宗实为皇子,改名赵曙。仁宗崩,皇子赵曙即位,是为宋英宗。如此整个濮王一系就发达了。一个嗣濮王,叫赵允让八个儿子尽数受益。赵允让的儿子死绝了后,孙辈们才被轮到。而整个正史上赵宋三百年天下,也才只有四个嗣王,而且他们皆非普通亲王之苗裔,而是皇帝生父或养父的后代。
故而,赵佶的那些已经封王的儿子们,可并非已经到了人生的最高点,他们还能继续向上奋斗攀登的。
当然,如赵佶这般儿子年纪轻轻的就把十几个儿子都封王的,那也是独此一例的。
赵楷深深地看了赵桓一眼,办法是有,还并不难想,往川蜀逃去即可。把夔州门户一封,靠着十几万西军和川蜀军队,以及赵宋朝廷所掌控的御营禁军,短时间内还真能守得住。
但这般做就等同是放弃了长江以南的大片土地,偏居一隅也。谁敢说日后金齐真的开战,赵宋就能从中某得大利?就能做那鹬蚌相争后得利的渔夫?
且这种提议的负面效果极大,大到可瞬间摧毁一个人的全部政治声望和声名。赵楷是坚决不能说的,只要他还有那一份野心在。
而赵桓就更不可能去说了。
赵佶是多聪明的人啊,底下两个儿子言语中暗藏的机锋,他是明了在心。
挥手叫他们退下去,偌大的殿堂上只留下一个赵佶,身边还有一个蔡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