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隋朝,三省才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构成中央政府最高权力机构。
三省在唐朝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与发展。
简单来说,中书省是决策机构,长官叫中书令,门下省是审核机构,长官叫侍中,尚书省是执行机构,长官叫尚书令、左右仆射、左右丞等。
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六部长官皆称为尚书。
三省六部制是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系统。
但北宋初期的政权体制与隋唐时又有些差别——三省名存而实亡。
在宋神宗元丰改制以前,北宋实行的是二府三司制。
二府即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分别掌管政务和军事。
中书门下又叫政事堂、东府,长官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即宰相。
枢密院又叫西府,长官称枢密使,又称枢相。
三司即户部司、度支司、盐铁司,三司号称计高官官称三司使,又称计相,主管全国财政。
这样,政、军、财三权独立,互不统属又相互制衡,他们都直接对皇帝负责。
如果说,三省六部制是从程序上对相权的削弱,那么二府三司制则是从实体上对相权的消弱,其目的都是加强皇权。
到了元丰五年,宋神宗亲自主持官制改革,撤销中书门下,恢复唐初的三省制度,将朝廷政权体制变为三省一枢密院制。
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是首相,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是次相,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丞、尚书右丞为副宰相。
三省既掌管政务又掌管财务,枢密院依然主管军事。
政和年间,蔡京担任太师,将尚书左右仆射改称“太宰”和“少宰”,他自己则开创了总领三省的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