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若是直接把某人封去远疆,多半是宁死也不肯从命的。即便换了自己,也会觉得,这跟流放其实没太大区别……
果然此言一出,诸裴尽皆愕然,裴嶷等人干脆当皇帝在说醉话,仍然俯首,极言封藩之不可取。
在心思敏锐的裴嶷、裴诜等人想来,天子不过找个借口,以堵封藩的舆论罢了——不是我不肯封啊,是没人敢受。那么自己当然要赶紧表态,于王爵毫无妄念,省得把皇帝逼急了,一怒之下假戏真做,那咱们还不如直接跟洛阳自尽呢,好歹棺椁可归乡梓,儿孙不离中原。
他们这种态度,倒也在裴该意料之中,但多多少少,有些失望。言既至此,乃不必再多说,于是他便摆手道:“朕意如此,亦虚悬此三王之位,以待诸叔父、兄弟之有意者——卿等可归府后,再细细筹思。”
这事儿说完,也就撇在脑后了,连这一代都无闯劲,估计以后在太平岁月成长起来的晚辈,更不可能如自己所愿。不过话说回来,倘若将来再得次子、三子,裴该也不忍心把他们封得那么遥远吧……荀氏更有可能直接将自己按翻在地,祭起粉拳来,喝令收回成命。将心比心,裴该这气也逐渐就顺了。
终究不可能超迈时代太远而行啊。
然而他没有想到,隔了十来天,裴通突然请谒,当面提出:“微臣反复筹思陛下前日所言,乃望受封韩王——非贪其名爵也,是欲为陛下守护远疆,为国家开拓土地!”
第五十三章 藩王的威势
裴通裴行之,在诸裴中出身比较低微——他是庶子,且是老幺,尤其上面还有个权势熏天、复有颇强掌控欲的长兄裴诜在……想当初国家肇建的时候,无论西裴还是东裴,大家伙儿就都反对裴通封公,认为给他一个县侯做足够了。
虽说裴通相识裴该较早,而且实话说裴诜、裴暅之来投,也不乏裴通从中牵线搭桥的功劳;但终究文、武两道皆不擅长,除了嘴皮子利索一点儿,好为大言外,裴行之几乎就没啥长处。且自从龙之后,裴通也没建立过什么可资炫耀的奇功、殊勋啊。
故而东西两裴氏在朝中表面上和睦,其实暗中较劲,东裴就自然而然把突破点指向了裴通,而看西裴的意思,也不在乎抛弃裴通,用来跟东裴交换更大的利益。裴行之虽然才具平平,终究于晋时便居中朝,这点儿政治敏感性还是有的,乃不自安。
某次跟门客闲聊,问道:“若刘恒、刘曜等早来降,可得免死么?”
门客说:“若其主动来归,朝廷必不便遽处极刑,然三五载后,亦难免如今日之曹嶷了。”
裴通笑道:“总能多活三五载……”
门客道:“其意,宁在远国为王,不入中朝为人所鱼肉也。”
裴通闻言,即有所思,在仔细考虑了好几天之后,终于下定决心,跑去向裴该讨要王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