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且说裴该既已接受了司马邺的禅让之诏,复起受禅台,自须先审结裴丕之案,然后方可召集群臣,商议新朝的国号、年号,以及组织制度等各项要务。
裴嶷入为尚书,实掌其事,于是在裴诜、王贡等人的协助下,三下五除二,很快就把这懊糟事儿——同时也是最大的契机——给快速了结了。所有脏水,全都泼在了和济的头上,诱其画供,谎称与明达合谋,杀害裴丕,以便将自己的手伸入宿卫。
和济初时不肯认,裴嶷乃道:“三木之下,无所不可得,难道和君不怕受刑么?且若迫我用刑,所供便非此言了,当云和君与羯贼相勾结,或云和君所为,实受荀仆射甚至太尉公的主使。到那时,难免领受极刑,抑且三族并诛……”
裴嶷承诺,你若是好好地画了这份供,我就一杯毒酒,让你轻松死在狱中,而且不罪妻孥。和济万般无奈之下,只得从命……
第五十二章 衣冠华族
裴该尚未接受禅位之诏的时候,王贡便警示过意志不坚的同僚,说事已至此,哪怕阻力再大,咱们也必须破浪而前,绝无丝毫退步余裕。旋即裴该游说祖逖归来,裴嶷等便请下令,急召行台主要将吏东来,以正式建设新朝的政府班底。
于是除荀崧、杨清等少部分将吏仍留长安外,十二部主官多数或骑马,或乘车,急急赶赴洛阳。等人都到得差不多了,便即在裴该的主持下,召开“建国筹备大会”——荀组、华恒等既已表态,自然也得列席。
首先要确定的是国号问题,裴诜、王贡仍建议用“秦”,裴嶷则建议用“唐”,此外也有人提出来:“明公初建基业,乃在徐方,可因此而名之为‘齐’或‘徐’也。”
首先有人对“徐”字提出异议,说:“徐乃东夷之号,非中国诸侯……”
徐是一个古老的东夷部族,据说始于夏代,周初即发兵抵御过周公的东征,《礼记·檀弓》即载徐臣云:“先君驹王西讨,济于河。”说明曾经一度打到过黄河岸边。周穆王时代,徐偃王甚至兵逼成周,迫使周穆王自西方千里回师来迎,好不容易才逐偃王而迫徐臣服。徐国最终是被吴王阖闾所灭的。
所以才有反对意见,说“明公屡申晋戎之辩,又岂能以夷号为国号啊?”
至于建议国号为“齐”,亦有人反驳道:“明公前在徐方,所据不过淮南数郡而已,初渡淮而进,便即奉命北伐。则淮南地,于战国实为楚有,理当名之为‘楚’。”
当然啦,楚亦蛮号,反“徐”者同样可以据此反“楚”。然而也有反论,荆楚不管怎么说,周初便奉正朔,被封为子爵,而且汉不就是受楚所封的吗?既然汉非蛮号,又怎么说楚是蛮号呢?
裴该心道这齐与楚两号么,历史上竟然没有成就过统一王朝,也就什么南齐、北齐、桓楚之流……对了,北宋末年,女真曾在中原扶持过两个傀儡政权,正好一齐(刘豫)、一楚(张邦昌),口彩实在很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