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军都在七星堡中,这几座堡垒原本是守军协防所用,所以距离城壁不远,即便最远的天枢堡相隔也还不到百步,最近的天玑堡才只有六七十步。一般攻城部队,都会相距城壁在一里之外立营,倘若离得太近,前出列阵时就容易落在守军的弓箭射程范围内——终究凭高而射,就算普通士卒也能轻松射出一百五十步开外,连养由基在平地上都没法比。
如今轻易地就把胡军放近到百步以内,而且还有堡寨作为依托,对于守城方是相当不利的,胡军大可在堡内列队,然后一个冲锋就到了城下了,城上弓箭几无可用。裴该本想问问陆衍是不是把相应守城器械都准备齐全了,但又一想,用人不疑,我登城只是来观战的,还是别去打搅他了吧。
时候不大,就听天权堡中胡笳声响起,知道胡军攻城在即。文朗劝裴该赶紧退后,远离城堞,裴该却笑一笑:“其阵未列,何能伤我?且岂有人在六十步外,自城下而可射至城上者?”
其实倒也未必射不着。成皋土垒的城墙,还不到三丈,换算成后世的公制尺度,也就五到六米,按照勾股定理计算三角型斜边,恐怕也到了不七十步,再加上地心引力……就这个距离想要射至城头,并不为难。可裴该心说我哪就那么倒霉啊,这有城堞隔着,还能让敌兵瞧得清清楚楚,然后专来射我?固然刀剑无眼,战场上什么事儿都可能发生,但若连这么一丁点儿的险都不肯冒,我还领什么兵,打什么仗?赶紧折返淮阴去跟荀氏娘子专心造人算了……
这么一想,此番出征,离开徐州也快两个月了,不知道荀灌娘如今在淮阴如何?新婚即别,老爹又不在身边儿,她会不会感到寂寞啊?
眼见得胡军陆续开出堡外,其中不少人还肩扛着攻城器械——主要是临时伐木拼接而成的长梯,没有大家伙,因为裴该早已命人把周边十里内粗过一抱的大树都砍光了,避免对方造出攻城椎来——裴该这才在文朗的一再催促下,转身返回堡楼,端坐于胡床之上、盾牌之后。
不过他实在忍不住,还是命人传信给陆衍,说:“我见胡军队列甚整,当是精锐,卿慎勿轻忽。”我要补课,你们也要补课,我看看你用这三千辅兵,能不能挡得住胡汉精卒吧。
徐州的辅兵主要是格斗技差,平素多搞的是队列训练,组织力、纪律性尚可。若不把胡兵放上城头,估计不会暴露其短,而若一旦胡兵登城,不还有甄随那一百人在哪嘛。
裴该才刚坐稳,就听城下鼓响,心中不禁微微一凜:“来了!”
第三十章 城守策
南匈奴虽已迁入内地百余年,却仍然保留着不少的草原风俗,他们在雍、并、司、冀等州择水草丰茂处,半耕半牧,虽然贵族们大多着汉家衣冠,说着中国话,读着中国书,来往雄城大邑,但返回故乡后仍然建帐居住,不时迁徙,还真没有建造过几座城池。虽说破坏远比建设来得容易,但没有亲手筑过城,对于城池结构的了解就非常浅薄,虽入中国已历数代,仍然并不擅长于攻坚。
所以胡军面对坚城,依旧只有围困和蚁附这两板斧,什么冲车、云梯、巨弩、大砲,一概欠奉——既没有技术,也缺乏物资。
这次刘勋率军来攻成皋,手段也并不丰富。虽说刘勋是胡汉宿将,打过不少恶仗,克陷城邑、坞堡也达两位数,但那大多是靠着人多势众,不计损伤,硬拚下来的。他虽然读过些中国典籍,但也受时代影响,只关注于儒家经典,兼及班、马的史传,中国士人都泰半不读兵书,他又有什么必要去找来瞧呢?更别说当时寥寥无几的兵书战策,多是宽泛的理论,甚至于神乎其神的兵阴阳,而少涉及攻守之策。
裴该就不同了,他本读过不少后世兵法,闲时便将还记得的一些语句默写下来,以授麾下将领。至于攻守之策,中国古代有两部论述甚详的名篇,一是《墨子·城守篇》,二是《德安守城录》,前者文辞古拙,很难理解,更难记忆,好在裴该在石勒营中及在建康时,搜集到了几卷残简;后者通俗易懂得多,虽然未能背诵,大致内容他都还记忆在心。
所以今天,一个有理论知识,缺乏实际经验——裴该如此,陆衍亦然——一个有实际经验,却无足够见识,就在成皋内外碰撞到了一起。
城下胡军才刚擂鼓前进,陆衍便令城头的辅兵放箭。射箭可是一门技术活儿,不是仅仅训练过一个冬季的徐州辅兵可以玩儿得转的——除非其中某些人如同陆和一般,本是猎户出身——再加上既要示敌以弱,当然不可能排开上千弓手,箭如密雨,因此号令虽下,张弓者甚寡,中的的就更少,基本上不会对胡兵造成什么实质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