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童贯的计划朔方军的主力将会和灵州军、凉军在黑山城会师。组成一个由六到七万人马组成的主力兵团,然后再等待耶律大石的西辽军抵达。
西辽军号称四十万众!实际上是把不能作战的家眷、奴隶都算了进去。不过可以引弓出阵的兵马也不下八万人。
在大会师后,各方就将集中起十四五万人的大军,比金国的十二三万人马(包括阻卜)还多一点。就有了西进决战的本钱。
这阿骨打是不世名将,童贯、章理、耶律大石三人也不是傻瓜。
他们才不会在完成会师前,单独去和阿骨打会战呢!
不过童贯虽然不傻,但是赵佶的一道圣旨,却让童贯陷入了两难——赵佶不允许童贯的朔方军和高尧卿的灵州军参加凉国、西辽的军事行动。
至少在金国败象毕露前不许参加!
而少了朔方军和灵州军的30000兵马,章理和耶律大石最多只能拿出12万人,同阿骨打不相上下。
而且耶律大石的八万大军远远不如朔方军、灵州军那么精锐,很难充当主力……
所以得到了赵佶的旨意后,童贯一直在犹豫是否要“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就在童贯犹豫是否要违旨进军的时候,朔方军真正的长官,朔方路经略安抚使王安中奉旨抵达了朔州军中。而且还给童贯带来金兵败绩和东进的“可靠消息”。
王安中和武好文同一科高中进士,之前还入过苏轼门下,是武好古的师兄弟。不过他没跟着武好古“叛宋”,而是入了苏辙、苏迟的门下。
成了个“由旧而新”的人物——跟着苏辙混得时候是旧党,跟着苏迟混得的时候又是新党“周务派”了。
现在苏迟、苏适、苏逊这哥仨都在泉州丁忧(苏辙在夏季去世了),纪忆去了交趾国,张叔夜、张克公也相继外放。本来在当中书舍人的王安中也跟着倒霉,被派到朔方当了安抚使。
可王安中哪懂什么军事?他虽然是苏门弟子,可是他一直都是文官,没有军事经验。所以就只能上面说什么是什么了……
“宣帅,官家和蔡太师的意思是静观,且看周金二国分个死活,不必在金人背后捅上一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