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由于各军都归都督府直接统率,所以通常胜武军和骑兵将领要隐隐高出一头,至于其他各部倒无太过明显的区别。如今许多淮南年轻将领,大多处于这一个层次,比如沈云、谢奕包括萧元东等在内。
至于再往上,便是在原本的军职之外再加督护衔。加衔督护之后,不独统领本部人马,一旦遇到战事之后,区域内所有军、民、物用等等,都可加以调用。所以,加衔督护后才算是真正步入淮南军高级将领序列。
淮南军此前共有五名加衔督护的将领,后来随着豫南几郡次第收复以及军队的扩建,又陆续增加一些,眼下有督护衔的也不过只有十三人,而且其中有几名只是司职军屯和地方乡练,真正统率一线作战部队的不过七八人而已。
这些督护之中,多数都是老将,年轻一代中唯有沈牧和庾曼之。沈牧倒是没有什么可说的,本身年纪便比那些年轻将领大了一些,而且早前便是淮南军骑兵主将之一,后来镇守谯郡,无论资历还是能力,都已经足堪方面。
至于庾曼之能够加督护衔,便让人有些吃味,颇有几分裙带关系的意味。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人家老子乃是荆州刺史,丈人则是徐州刺史,在整个淮南军体系中,可以说除了都督以外,这小子背景最强。
而且淮南众将也都知道,庾曼之之所以能够加督护衔,也是与稍后都督的徐州计划有关。因此加衔之后,便被踢出了淮南前往徐州。至于沈牧,也是有着类似的考量。
这么算起来,淮南军中年轻将领之中,唯有的两名督护已经都被派往了徐州。萧元东今次得加督护之衔,已经是淮南年轻将领之中还在本部的惟一一个。
所以,在得知自己加此殊荣之后,萧元东真是喜出望外。名位之类,他倒没有太明确的概念,关键是今次得加督护衔,他便将谢奕、沈云等人甩开了一大步,那些人早前不乏讥讽他是侥幸得功,这一次他终于为自己正名!
所以,尽管这段时间来骑兵任务加倍,除了扫荡乡野、游弋周边以外,还要负责策应长达几百里战线的各路分兵,但萧元东却毫无怨言,简直有身轻如燕之感,每次纵马郊野感觉若不抓紧了马缰,下一刻身躯就要飘到天上。
唯一有些遗憾的就是,沈云、谢奕等人如今正身在南阳,让他少了几分炫耀的快感。虽然眼下军中还有应诞等人,但这些人资历本来就比他浅,即便没有加衔此前也落后于他,眼下更成为他直领的部将,他也实在不好意思太过炫耀,总要维持一点上官的体面。
眼下淮南军已经占据了延津周边的石门津、杜氏津、棘津、灵昌津、白马津等等几个比较重要的渡口,但只是保持了几百驻军。这些驻军最主要的任务就是监察敌情,以及搜罗周遭地形等情报,构建起营垒据点,以便于稍后援军到来直接入驻,接手防务并进击。
如此微弱的兵力,一旦河北之地南来,必然不能抵挡,甚至就连撤退都不能从容。眼下淮南军于此唯一可以快速移动转击的,便是萧元东所统率的两千骑兵,所以他每天几乎没有空闲时间,就是游走于各处津渡之间,将搜集来的情报汇总呈送给都督,同时要时刻做好援救各处的准备。
杜氏津位于灵昌津上游,如今在军事上已经没有太大的名气,而且由于乏于修葺,此处黄河已经颇积滩淤,不再适合大、中型战船快速抢渡靠岸作战。但是在后汉末年,这里乃是魏武曹操与河北袁绍对战的前线。
眼下驻扎在杜氏津的淮南军不过百余众,但却有五百多名役夫,他们除了监视河面之外,还要负责刈割黄河岸边茂密的蒲苇荒草,除了避免敌军小股潜渡侵扰之外,这些蒲苇也是极为重要的军需物资,既可以用来捆扎草筏用于渡河,也能编织苇毡修建营垒、营宿,水战中甚至还能用来保护船只,阻拦火攻、弓弩等攻击。
萧元东抵达杜氏津营地的时候,正是午后时分,骄阳之下,淮南军士卒们正在组织役力挖沟修营,稍后这里将要入驻两千人以上的队伍以及作为前线军储营地,眼下工程量完成了不足一半,空地上堆放着高高的蒲苇等物,等待晾晒加工。
萧元东等人到来,营地中守军很快迎出,望着这些骑士们不乏羡慕之色,毕竟都为前线作战部队,人家可以打马周游四方,可是他们在这里却要挖沟叠土,实在是苦不堪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