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懊悔有用吗?整个皇宫的侍卫都是济尔哈朗的人,面对全副武装的侍卫,有豪格心腹刚刚出言斥骂济尔哈朗,便被侍卫当场格杀,其他人也只有束手就擒。
在朝堂上豪格一系当场被拿,豪格的势力顷刻间土崩瓦解,支持他的八旗部队失去了领头的人再也无法异动。
豪格一系被拿下去后,孝庄太后开口,鉴于伐明失败导致数万八旗勇士丧命,多尔衮要承担罪责,罢免其摄政王的职位,降为睿郡王,勒令其交出正白旗,由皇帝亲掌,多尔衮只担任镶白旗旗主。
辅政王济尔哈朗护驾有功,挫败了豪格谋反,取代多尔衮主掌朝政,睿郡王多尔衮辅助于他。
同时,孝庄太后下令,鉴于八旗兵损失惨重,大肆重用汉人,范文程被封为内阁大学士吏部尚书,协助济尔哈朗处理朝政。于是满清朝廷便建立的以孝庄太后为主,济尔哈朗、多尔衮辅助,汉人大学士范文程参政这种新的格局。孝庄太后之所以没有清除失势的多尔衮,因为要牵制制衡济尔哈朗,防止济尔哈朗大权在握生出不该有的心思。
在八旗兵损失惨重的情况下,这个时候就需要重用汉人以及汉军旗绿营兵了。否则单凭仅剩的两万多八旗常备军,即便紧急征召旗丁入伍,别说征伐大明了,想控制住北京都很困难。
而既然出了关占据的大明的膏粱之地,大家都不愿再返回关外那种苦寒之地。最起码也要想法守住北方山东河北山西陕西这些地方,在八旗兵兵力单薄的情况下,也不得不重用汉人了。
投降的大明督师洪承畴被封为招抚河北山东河南总督军务大学士,全权处理山东河北河南军务,主持镇压山东义军的暴乱。
同时封降将唐通、白广恩、姜镶等各为公侯,就连新投降的李成栋也被满清封侯。诸降将各领本部在洪承畴部下效力,一旦扫平山东河北各地叛乱,论功行赏之时不吝封王之赏。有吴三桂、尚可喜这样的汉人王爷在,想必这些降将为了自己的荣华地位也会心甘情愿的为大清效命。
这个时候,清廷已经不敢再看不起压制这些汉人降将了,相反一个个都给以厚赏。不过该有的牵制制衡也必不可少,比如清廷就下令,命令众汉将送子侄入北京加入骁骑营,侍卫皇宫。分明就是作为人质,以防其生出二心。
同时派平西王吴三桂、智顺王尚可喜往陕西抵挡正攻打汉中的大西军张献忠,孝庄许诺吴三桂尚可喜,若是他们能剿灭张献忠便把四川、贵州等地封做他们的藩国。
封爵封藩,封爵也就罢了,封藩却是武将们想都不敢想,满清朝廷拿出了这么大的利益诱惑,没有人会不心动。而这种好处是大明朝廷肯定不会许诺的,所以孝庄和济尔哈朗等人相信,吴三桂等降将绝不会背叛大清重投大明。
反正封赏出去的土地原本就不是大清的,完全是慷他人以慨,一点也不心疼。至于会不会因此使得这些藩王尾大不掉,那就是后话了。现在满清能不能占据北方都是两说,还哪里顾得了那么多?
三顺王中恭顺王孔有德、怀顺王耿仲明都覆灭在扬州城下,只有跟着阿济格的尚可喜仗着水性好侥幸生还不过手下兵力也折损殆尽,但为了以示对降将的恩宠,满清朝廷并未怪罪尚可喜,反而封其为平南王,命其协助吴三桂对付四川的张献忠。
眼下满清的威胁还有来自北方的蒙古人,虽然科尔沁等部都心向大清,孝庄本人就是科尔沁的公主,不过眼下八旗兵损失太重,此长彼消之下很难说蒙古诸部落不会生出异心。
经过商议后,满清朝廷决定对蒙古部落采取绥靖政策,继续拉拢心向大清的部落,与其交易提供蒙古人所急需的盐巴茶叶等生活物质,对其进行封赏,封各部落头人为王爷。再采取和亲之策,为八岁的福临在蒙古诸部广选妃子,并嫁满清宗室女子入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