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岁知大名府这像是儿戏。但比这更玄幻的事往前也发生了很多,王雱总归是有太多业绩,还带志愿军打赢了国战。
所以这个任命相比往前已经不算很意外了。除非皇帝直接用他为三司那才叫乱政,才叫玄幻。
作为王雱自己,很清楚这个任用是合理的,皇帝虽然病重但还没有糊涂,这类事真不能太急。
说起来王雱只在军中有威望,人年轻资、历又太浅的情况下就算王拱辰离开,坐塘鱼的影响也会持续存在,王雱以前又得罪太多人的趋势下,天下转运使们真不会有几个听王雱的。
真发生那就叫乱政,只有两条路是:要不王雱滚蛋,要不就是政治地震全国官员大换血,但这绝逼不可能。
所以今生王雱只有一次机会,若上任三司却干不下去而滚蛋,脸就没有了,再也扶不起来了。又或者,为了力挺王雱而严打击天下官僚的话,其他皇帝会不会不好说,但老赵在爱护王雱也不会去做。
于是只有这样,这又是老赵折中下的帝王之术。
宰相不是谁想做就能做的,能力是其次,威望和班底才是本质。那些豪门整天在东华门捉女婿,整天开书院,推荐、保举走后门让门生做官,这就是党群,这才是大宋宰相的本质。
王雱自己来解读的话:现在老赵希望在北京最快拉起能用的文系班底,以封疆大吏的姿态,推荐保举一群人入京考试,且配合一定程度的科举改革,通过四至六年,在大宋官员队伍中一定的技术形工业党后,那么手持《三字经》崛起的大雱,也就成为了政治上的一面旗帜。
这个期间之所以不把张方平弄回三司,老赵应该考虑到,作为新老两任三司使是天然敌对的,相互都在扯台、把对方政策凉拌。是的哪怕张方平和王拱辰当年联手整倒了夏竦,也不代表他们两个是朋友,仍旧是对头。
王拱辰才走就上张方平的话,容易破坏掉大宋整体经济政策,容易矫枉过正,甚至会形成政治迫害风向、把三司系的官员逼了抱团对抗朝廷。
于是在大雱看来,这时候任用包拯不代表老包懂经济,恰好因老包不懂经济,才会客观、不因政治思维而乱动统一政策,改而去整肃三司口吏治问题。这就是老包的用处。
这些若张方平来做,会被解读为“政治迫害或者定向反腐”,但包拯没党群却大家基本都信任,老包来做就会是缓和的、大家任何的“整肃吏治”。
那时三司口官僚大概率不会形成抱团对抗,而会分化、自保、低调。在这一过程中,也就等于会慢慢淡化王拱辰留下的影响力惯性。持续到一定时候,三司口就会成为中性部门,不在是谁的基本盘。
那么差不多五至六年后,进一步有了资历和班底的王雱,就是进驻三司的最佳时机。额假设那时三司还在。
当然这些仅仅是王雱自己对此番大朝意义的理解,至于往后的事,仍旧很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