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在这方面有老罗爹参与指挥研究。论及火控温控方面的经验和能力,可以说就算是京城也找不出能和老罗爹比肩的人来。这方面,小铃铛他爹是有天天优势的。

若只是单纯掌握住水泥所需要的温点,那么在单纯实验环境下、这个难点应该早就被老罗爹攻克了。

最大问题在于,需要照顾现有炉子方案,照顾到产量和生产工艺的简单化,可复制,成本因素等等,要把这些所有综合下来又取得平衡点、产出王雱所需要的那种灰灰,这就难了。

难就对了,王雱批示:如果容易还要你们干嘛,老爷我带着这么多钱来西北你们真以为是摆阔的?给我干,实验实验在实验,改进改进在改进,水泥进度,必须配合抚宁县第一个三年建设计划,下年元月前,必须不怕苦不怕累,众志成城,攻克这个技术难点,为往后的建设打开局面。

面临大雱希特勒加斯大林似的管理,灰头土脸的大头工人全体立正誓师、并且他们也纷纷眼睛发亮……

第二百五十九章 苦日子到头

手里有粮心中不慌,也是这个关键时候,抚宁县的苦日子算是熬到头。

自河东太原府,韩琦安排起运的第一批压缩干粮运抵抚宁县,这算是第一次、抚宁县内部的生存质量发生大的改变。

在这之前说起来都是泪,除了王雱以及少数骨干仍旧在吃原有的压缩军粮外,其他人虽然有吃的,但吃的是粥,并且是掺杂了泥沙的粥。

的确饿不死,但抚宁县自有的存粮太少,鉴于大雱已经全然和整个西北对立起来,西北转运司供应的属于抚宁编制的粮食除了是最劣等的外,还是掺杂了大量泥沙的粮食。

这些情况它就是存在,要解决也可以解决。可以申诉,可以退换,总之大宋的体制和官场规则允许走这些流程,王雱也算手眼通天可以走通这些流程的人。但是,所耗费的人力和精力等等方面付出,远高于自己去买粮。

譬如说王雱的第一次意见李参已经同意,但西北的军粮他就是有等级和好坏之分,最差的那些边角料肯定有大量泥沙,官府没那个精力去分离,西北的情况也不容许把这些边角料浪费,反正是可以吃的,这就是政治正确。

于是李参大相公乃是“随机发货”,但每次抚宁军都随机到了边角料,那么李参认为这是王雱的人品问题。

“你要是不满意就自己来京兆府拿军粮,反正你爹牛逼,咱们西北也不可能扣罚抚宁军的皇粮。”这是李参回复王雱的原话。

那还说个蛋,从抚宁县到达京兆府的距离,比到河东太原府距离还略远。自己去拿还要经过绥德军区的庞大区域,在和他们决裂且问题没解决的情况下,王雱绝对不会走这条路,成本精力先不说,谁知道会发生什么意外?

穆桂英和展昭说曹首义还是大宋武将胆子有限,但王雱觉得不简单,第一次接触曹首义又送黄金又约美女,但也在席间不给面子的弄到了尴尬地步,王雱觉得那是个很复杂的人,复杂的人你永远不能去猜测他的底线是什么。这就是需要依靠韩琦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