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任何修改的痕迹都会被视为在考卷上留记号,从而有作弊嫌疑,同时书法也会丢分,极可能第一关初选就过不了。
所以绝不能按照官方的时间安排来答卷,必须在四个时辰内答完十道题,然后用一个半时辰抄在正式答卷上,最后半个时辰用来检查以及糊名之类。
如果一道题答五百个字,那就是五千字,要有论点明确,文采优美,条理清晰,还要切中要害,笔调犀利,对考生的要求其实很高,根本没有时间仔细考虑怎么答题。
李延庆又回到第一道题目,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这道题他很熟悉,当初他还和师父辩论过,最终师父姚鼎承认他的想法更新颖,更有说服力。
这句话的意思简单地说,就是“君子在这个世界上对任何人,不管是自己亲密的人,还是疏远的人,都要有一个标准,这个标准就是仁义。”
但问题就来了,仁义的标准又是什么,仁义的限度又是什么,如果仁义与法律违背,那是要守法还是守义?如果对任何人都要做到仁至义尽,那么付出的代价是不是太大?国家和社会是否承受得起?
所以李延庆认为这道题要用辩证的思路,一分为二地回答,首先承认仁义为待人标准,原则上没有问题,但同时要对仁义进行一个“度”的限制,仁义之施不能违背国之法律,仁义之度不能损害国之利益。
这道题也有格式要求,首先要写诠释,也就是解释这句话的意思,然后才能发挥自己理解。
李延庆便在草纸上提笔写道:“君子于天下人,无亲无疏,惟义之所在,与相亲比而已。”这就是诠释了。
然后开始发挥,李延庆另起一行写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庶民逐利,可施之于利,感之于义,教化之功也!
孟子曰: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榘,不能成方圆;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仁义之施,如方圆不能离规榘,俨如五音不能出六律。
……
第一题李延庆写了四百余字,便清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然后接着做第二题。
李延庆思绪如泉涌,一口写完三题,天色终于青明,蜡烛也烧了一半,他连忙吹灭蜡烛,将蜡烛放回篮子,又将桌子上的蜡痕刮去。
这时,隔壁的铃铛响了,片刻,一名士兵上前询问:“什么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