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简直就是云泥之别!
而此时,昌歑的长子昌满不解地插嘴道:“陈汜将军,为何是魏国的兵械?魏国的兵械比得上鲁国的兵械么?”
陈汜苦笑着说道:“公子,如今的魏国的,早已不是九、十年前的魏国了。”
相比较鲁国的兵械,其实他更倾向于魏国的兵械。
别看鲁国的工艺技术据说超过中原各国二十年,但这其实指的是整体的工艺技术,就比如鲁国精湛的机关术,魏人工匠根本毫无涉及,别说领先二十年,就算是两百年都不足奇。
但是在“战争器械”这一块,自魏公子润执掌了冶造局后,魏国在这块领域便是突飞猛进,早已拉近了曾经与鲁国的差距,如今跟后者比较起来,怕是不遑多让。
可既然是并起并坐,为何陈汜更倾向于魏国的兵械呢?
原因就在于,魏国如今的兵械改良方式,与鲁国的兵械改良方式有着显著的区别:鲁国改良兵械,是通过许多工匠集思广益,侧重于“这样改进更符合工艺发展”;而魏国则不同,他们会吸取使用者、即前线士卒的反映,侧重于“这样修改(士卒)用得更舒服”。
因此,魏国兵械有一些设计改良,可能在鲁国工匠看来没有必要,但是士卒们用起来就是非常顺手。
最关键的是,由某位魏公子的影响,魏国工匠在设计锻造兵械时,非常注重于“巨大”、“强劲”——比如魏国的抛石机,非但体积与重量远超其余各国的抛石机,而射程与威力,更是其余各国无法匹敌,包括鲁国的投石机。
相比较产自鲁国的、那些看上去像精湛工艺物多过战争兵器的兵械,魏国的兵械,给人一种简单粗暴的感觉——其貌不扬,但胜在坚固、实用,且杀伤力大。
在听完陈汜的解释后,昌歑父子这才恍然,点点头说道:“老夫想想办法……想来弄一批淘汰下来的旧军械应该不成问题,至于魏军的最新军械……”
“陈某不敢奢求。”陈汜连忙说道:“魏军的兵器素来坚固,纵使是旧物,配给于我军的新卒也足够了。”说到这里,他由衷地感谢道:“昌公,让您费心了。”
昌歑摆了摆手,正色说道:“我昌氏,亦是大宋的臣民,岂能眼睁睁看着国家破碎?”说到这里,他长叹一口气,苦笑说道:“若是连这都吝啬,待他日老夫步入九泉,又有何颜面去见‘向公’?”
他口中的“向公”,即是宋国的英雄“士大夫向沮”,即北亳军首领“宋云(向軱)”的生父——在当年宋国覆亡的时候,包括昌氏一族在内,几乎绝大多数宋国的王公贵族皆惶恐逃亡鲁国,唯独向沮率领着极少一部分贵族与宋国军队,假借宋王名义留下与魏军交战,只可惜寡不敌众,“向氏一门”最终英勇战死沙场。
也正因为这样,原本名声不显的向沮,一下子就成为了宋民心目中的英雄,同时也成为了北亳军激励宋民坚持抗争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