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提议,冶造局再打造一种特殊零件的模具,即一根约手指头粗细的铁棒,在那些被黏土所包裹的铁水尚未凝结成形时,将这种铁棒用绳索吊起来,悬挂着垂入铁水当中,如此一来,待等剑胚凝结成形时,这根铁棒就会熔结在剑胚的内部。
为了防止铁棒脱离剑刃,丁钧又建议打造铁棒模具的时候,每隔一段距离便加宽一小段,仿佛人的手指关节似的,用类似锁扣的方式,确保铁棒不能从铁胚内部脱离。
这些个建议,非但让冶造局的众工匠们大为惊叹,亦让赵弘润对这名叫做丁钧的工匠上了几分心。
赵弘润感觉,这名叫做丁钧工匠,或许工艺经验不如那些上年纪的工匠,但是他的创意,就连他赵弘润都感觉吃惊。
当日,赵弘润二话不说就将丁钧提拔为匠头。
匠头,或者说工头,它并非是冶造局内正式的职称,相当于是像“工匠队长”的存在,一般来说只有上年纪的、经验极其丰富的老匠师才有这个资格,绝非是像丁钧这种三十岁不到的年轻工匠可以担任的,毕竟冶造局是一个极其讲究资历的司署。
好在丁钧三番两次地提出了重要建议,做出了极大贡献,兼之赵弘润在冶造局的地位特殊,因此,冶造局内的那些工匠们,这才默认了年纪轻轻的丁钧被提拔为匠头,指挥他们。
不得不说,丁钧的构思的确巧妙,借助他想出来的办法,冶造局的工匠们很快便收获了一百把剑胚。
之所以称呼这些直接用铁水熔铸的铁剑为剑胚,那是因为此时的这种铁剑,由于并经锻造、淬火,它的质地并不如成品的铁剑。
当然了,事实上最佳的办法是用沉重的机器压轧,但是这个时代并不具备这种工艺条件,因此,唯有老老实实地叫工匠们一锤一锤地敲打,再进行一系列淬火、正火、回火等程序,使得剑胚逐渐稳定下来。
但不管怎么说,一步到位熔铸成剑胚,随后再进行一轮加工的制造工艺,比起兵铸局那种直接用块状铁胚打造铁剑的工艺,那可是要快地太多了。
假如说兵铸局一名工匠用块状铁胚开始打造一柄成品铁剑需要三到五日工夫,那么,冶造局的工匠们,通过新工艺,直接加工剑胚,一下子就能将时间缩短至一日,这可是翻天覆地般的改进。
日子一天天地过去了。
十日过后,兵铸局的工匠们大约已制成了两三千柄成品铁剑。
而冶造局这边,却只铸造了十台用来熔铸铁剑的铁质模具,虽然也量产了一些剑胚,但是成品的铁剑,却是一柄也无。
莫以为兵铸局的铁剑锻造数字吓人,事实上,兵铸局有近乎两千名经验丰富的铁匠,再加上辅助铸打铁胚的匠人,以及拉风箱的学徒,不难猜测兵铸局究竟投入了多少人力,才将产量提升到这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