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力舰近九百吨的战舰已经超过了南京城外河边所有人的想象,不管是老练成熟的茅元仪,又或是陈贞慧吴应箕等人,或是城头上的陈于廷和赵之龙等人,无一例外不是目瞪口呆,甚至魂飞天外。
“这战舰非南都可抗也。”吴应箕也是先目瞪口呆了一阵子,然后断然道:“打起来怕是要尸山血海。”
有个名流面色如土,情不自禁的道:“衅不可自我开,听说这舰队一路过来,并无为难地方,也未攻州掠县,和记的意思就是展露武力,有什么事半年多之后再说,现在打,没有必要,等朝廷的旨意就好。”
这话相当软弱,近于投降,四周颇有一些年轻气盛的生员士人,但一看看眼前如小山般巨大的军舰,斥责的话似乎也不便说出口来。
“难了。”陈贞慧面色苍白地说道:“如果在此之前还有相当多的人犹豫,此次过后,估计江南一带很难有人出面挑头了。”
“不。”吴应箕目光坚定的道:“城头内外俱有勋贵,他们不会如士绅那样坐视和记舰队横行江面,定有动作。”
第1723章 勋贵
此时众人再看操江兵的阵列,确是相当的混乱,大旗似有摇动之态,大旗之下,穿着红色蟒袍的身影份外显眼,那当然是在临阵指挥的诚意伯刘孔昭,此人没有在第一时间跑路回城,已经算是相当勇敢。
当然和记舰船并未展露明显的敌意也是重要原因,在不宽的江面上,和记舰队徐徐驶来,越逼越近,而人们的呼吸声也逐渐粗重,宛如秋天的风涮过林梢,发出涮涮的声响。
江边虚寂空冷,江心沙洲上也聚集了不少水关外的打鱼人,一群白鱀豚游了过来,在大同镇号四周游动,溅起一团团的浪花。
如山般的大船似乎是要碾压过来,在场的所有人都是心头沉重。
一个七十来岁的老太监跟着镇守太监至城头,也是看到了这样的诡异奇景,其还是在童年时经历过倭乱的尾声,曾见也见过南京被倭人威胁时的情形,但从未有人承认过倭人的强大,所有人都感觉倭乱必会被平定。
和记兴起,并且大张旗鼓的从江口一路往南京来时,这个老太监也不以为然,和记也会如倭人那样,强大一时,给大明捣乱,但大明还是会消灭这些丑类,重得清平世界。
但当此时此刻,这个老太监看到江面上的巨舰时,一种无能为力之感瞬间压跨了他,尽管见识不多,但这种巨舰非大明所能造他却是知道的,而看到巨舰上那一门门火炮时,这种无力感就更加强烈了。
一种莫名的情绪涌上心头,这个老太监开始哭泣起来。
原本这些老太监常年在深宫之中,对外的事情几乎不管不问,在他们心里大明永远安如泰山,些许动乱威胁不到大明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