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张瀚在此,定要鼓掌叫好。
天启的头脑确实是相当的清楚明白,所谓帝王的天赋不过如此。后人说大明亡国于万历天启,对崇祯不乏同情,但其实说白了,亡国的根子是朱元璋的制度不行,其次才是万历的怠政,然后是崇祯的刚愎自用和愚蠢,万历的不折腾是怠政,崇祯的胡折腾是摇晃已经枯朽的老树,一直到使其最后的力量耗尽。
而天启的帝王心术和手腕,在短短几年间内得到了相当的证明,公平来说,强过其祖父和弟弟,其父在位时间太短,无法评判。
但天启的综合评分,肯定在太祖太宗和仁宗宣宗等大明杰出的帝王之下,也不及穆宗英宗和武宗,比孝宗和宪宗强,和世宗相差仿佛,但其吃亏在英年早逝,若其不死,恐怕局面走向会是另外一种结果,而现在局面远过历史上的恶劣与危险,使得天启只能将更多的精力用在军政事务之上,结果反而促使进大为进步。
最少以现在的判断和感觉来看,天启皇帝确实是抓到了问题的核心。
很多人判断大事只能从小处看,所谓一叶障目。
而高明的人能透过若干混乱的表象,直抵问题的核心。
第1599章 紧迫
和记的问题确实是如天启分析的那样,财雄势大而养出强兵,乍看之下无法抵敌,让人灰心绝望。
但和记的根源是扎在大明体内,这使得和记上下既不同于东虏,也不同于北虏。
北虏和东虏都自有根源,自有一套体系和生存发展之道。
而和记则是在大明体内吸取养份发展起来,其核心力量都是源于大明之内,虽然这个团体是张瀚一手打造,但注定了和记与大明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并且和记过于依赖雄厚的财力,甲坚兵利的背后是对后勤和财政的依赖。
这也是张瀚不能持续不断的打仗,更不能在现在打到辽东的原因所在。
各种军队有各种不同的构成,核心不同,表现也不同,和记的核心相当依赖财力物力的支持,这样的军队,有超级强悍的战斗力,但短板也是相当明显。
和记不能如蒙古人那样,餐风卧雪一路西征几万里,一直在马上不下马,走半年放牧半年,靠牧群提供的肉食和奶为生,也靠抢掠维持军队的战力和后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