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地方为官,到底要辛苦不说,还容易担责任,事劳任怨,辛辛苦苦几十年才得到中枢,实在是事倍功半。
这一点明朝还不如清季,清时挂大学士头衔在地方上任总督的大臣有很多,疆吏贵重,虽不及军机权重,但仿佛也能分庭抗礼,特别是中期之后,地方离心力强,疆臣等于诸侯,象李鸿章在直隶,北洋水师这样的亚洲吨位第一的海军其实是他的私军,整个清廷也就是北洋系的陆军能拿的出手,可以说是李鸿章这个封疆大吏撑起了半个中国的防务,这种地方官员的权力和尊荣,也是大明从未有过的。
不过清时的封疆大吏权力过大,甚至等于半独立的状态,也是清中期之后地方事多,中央对地方控制不足造成,从东南五省互保就看的出来,中央对地方的权威实在是相当的有限。
到了清亡,果然就陷于内争,各省军阀争斗不休,徒耗国力。
张瀚理想的中枢与地方的关系,既要地方有权力和地位,也不能形成自立,也就是中枢强化,地方也强化,两者共赢。
这种愿望和目标当然极好,可是是否能达成这样的目标,还得继续摸索前行。
聂磊进了房没多久就出来,手里扬着一张纸,笑着对张春牛道:“你倒是猜猜看,这是什么?”
张春牛笑道:“这哪猜的出来?我很快要出任务,难道是又有新变化?”
上一回急令出任务,结果后来取消了,张春牛也猜不到到蓟外做什么事情,现在在蓟北有铁骑兵第二团驻扎着,真是神鬼辟易,明军对应的是黑云龙带着兵马在边墙处驻扎防御,恐怕他们自己都不敢说能守的住。据军情司的情报,黑云龙隔天就派人回京师告急,请求从辽西直接弄一些大炮过来,架在大安口和古北口等边墙要隘处,要不然的话蓟镇的军心实在是维持不住。
第1570章 委任
蓟镇在戚继光在时陆续调来两万浙兵,加上陆续补充的车炮营编制,实力可谓诸镇之冠。当时首重蓟镇也是朝野共识,主要还是因为朵颜卫和小王子威胁太大,诸镇乃首重蓟镇。
有总兵官一人,副总兵三人,参将十二人,游击将军六人,游击十人,守备,坐营官共八人,中军官一人,提调官二十六人,另外,河南和山东还有蓟镇的督司各两人,负责定期率领班操军到蓟镇实边防御。
蓟镇兵额在永乐年间是八万五千零六人,到万历早年增长到十二万四千人,永乐年间定马额为两万匹,到万历早年为四万二千匹,各镇马匹均有减少,就蓟镇为最多。
到万历末期,蓟镇浙兵几乎全部调走,在万历二十年的援助朝鲜的战事中,浙兵将领率先登平壤城头,将士厮杀血战最后却被北军吞了功劳。
倒不是李如松的格局小,但他身为提督,又是北军出身,必定要以北军为先,吞没南军的功劳也是没有办法。李如松后来有明显的后悔的表示,不过那会已经晚了。
南军负气,后来调走或是分散的就更多了,到了萨尔浒一战时,浙兵最后的余烬与川军一起在浑河边上与女真人血战,浙兵的表现也不愧是戚继光调教过的,火器运用极妙,与川兵配合极好,以少敌多杀的女真人十分狼狈,主帅戚金是戚氏族人,少从戚继光征战南北,到浑河血战时为副将,其部也是戚家军最后的余烬,发挥的力量却远比宣大军和蓟镇辽镇军要强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