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9页

这块传国玉玺的传说最少在九边已经流传了二百多年,大明灭元因为并不是很彻底,残元势力在草原上还传了几代,到蓝玉灭残元时,还是有相当多的蒙古贵族趁乱逃脱,蒙元的玉玺并没有完全落在朱元璋的手中。

这也是传国玉玺传说的来源,大明虽然得国很正,但没有得到前代的玉玺也是事实。

至于林丹汗手中的这块,风声其实自百年前始,这块玉玺一直在达延汗的嫡脉手中流传,渐渐的有了一丝神秘的色彩。

大明那边有识的士大夫肯定也知道这玉玺定然不是广泛意义上的传国玉玺,但应该有相当多的无识之士,还有普通的百姓会认为就是那块历代帝王相传的玉玺,这种误会会给张瀚还有和记带来很多神秘色彩,会使张瀚的声望被推高好几个层次,这样其实就足够了。

第1502章 高举

“原来如此!”李贵笑道:“要是这样说的话,死物也有死物的用处啊。”

“正是。”夏希平神色平淡,点头道:“玉玺关乎人心,但又无关乎人心。”

“你的意思是,如果我们有很强的力量,玉玺会收拢更多的人心,如果我们的力量不够,玉玺则毫无用处。”

“对喽。”夏希平夸赞道:“你可真长进了。”

李贵苦笑摊手,说道:“和你怎么比?”

夏希平微笑起来,他和李贵都是从新平堡的学堂毕业,从十岁出头的少年在张瀚创办学堂时就进去了,开始时是以为进去学算术经商,将来从小伙计干起,如果能在和记商行干到大伙计或掌柜,感觉人心的目标就圆满了。

很多孩童的父母就都是这样想的,当初张世雄,马武,还有李贵吴齐,当然还有李平之,夏希平,都是怀着这样的梦想进入了新平堡的各个学堂之中。

三年左右的学习时间已经够久了,如果不是从小学时慢腾腾的教起,而是在几年时间内教给一个十来岁的孩子有用的知识,学习刻苦一些的孩子足够学到安身立命的本事了。

现在的学堂学制改为了五年,还有各种专门的学校,医学,兵学,算学,将来可以分为若干个专门学校,为和记的专精化的管理体系储备更多的人才。

夏希平和李贵等人都是最早期的学员,他们的忠诚和能力,学习的精神都远比普通的青年人要强的多,在和记效力的这三四年的时间,很多人从一个学徒到位至高位,时间很快,这原本就是一个效率极高的团体。

此时高台上的张瀚已经把玉玺高高举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