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7页

吴伯与心中略窘,其实他从未感觉自己是一个军情人员或是杀人不眨眼的行动组的特务人员,但外人不太明白,总是会有这种叫他感觉不好的反应。

还好族人亲戚都生活在小黑河堡,没有机会亲眼看到这种反应,吴伯与只能这样安慰自己。

等到了文宣局所在地方后,不免和张永安发上几句牢骚。

张永安做了一个低声的手式,接着自己也悄声道:“我们迟早会成立一个新的部门,到时就脱离军情部门了。在此之前,你讲话还是要慎重,我们杨司官听到了会不会有些难受?”

吴伯与醒悟过来,自己和张永安身边未必没有军情人员在监视,毕竟他们是反正投诚人员,不是和记的核心人员,被监视也是理所当然之事。

“这一次的檄文要强调官方立场,并且有替被北虏骚扰残害过的百姓张目的意思。”张永安说回正事,正色道:“上头就是叫我们在此基础上发挥。”

第1350章 鸭群

“我记得讨卜失兔汗时,是以汉夷之论来讨,兴六月师,穷百年运。”吴伯与沉吟道:“这一次改弦更张,其中有说法在吧?”

“嗯。”张永安以指击桌,发出笃笃的声响,他笑着道:“我想了一些,你听听,看看我的想法对不对。”

“愿闻其详。”

“相比上次,我们和记上回是刚进草原,根基全在大明,到草原上来与土默特人打,起初的原因不过是保护商道。后来打着打着,发觉能把对方的基业取下来,但还是名不正,言不顺。索性就用了一个汉夷相争的名头,抢得一时大义在手,也是为了影响宣大地方,宣泄地方对北虏的仇恨情绪。此战过后,加上檄文宣布,张大人的声名扶摇直上,在九边宣大到榆林一带,和记的形象大为不同。此次檄文是征讨林丹汗,已经和当初的目标不同,是要其地,要牧其民,和记不再是商家行事,而是两个政权相争。虽则两边都是政权,但和记要强化自己,淡化敌人,是以咱们和记出兵,是吊名伐罪,以有序伐无序,而不是以有道伐无道。这样无形之中,和记是政权的形象会深入人心,比起强调汉夷之别和替边民复仇,要来的更加深刻一些。”

“妙哉。”吴伯与相当高兴的道:“这和当年大明太祖伐元的檄文有异曲同工之妙。”

“嗯。”张永安也笑道:“我们军司高层还是有人的,这一次檄文就能看的出来。”

“那又如何。”吴伯与道:“具体的文字还是要靠我们来雕琢。”

“也不可过于自傲。”张永安叹道:“现在张大人声威日隆,不少人都看的出来,将来张大人就算不能混一天下,最少也是北地之主,自立之大势已成。所以近来很多不得志的秀才举人纷纷来投,还好张大人用人自有一套,不因为对方有功名就留用,否则我们的地位也未必怎么牢靠。”

“然也。”吴伯与点头道:“既然如此,我们在檄文之事上就要更加用心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