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前的官吏就是给大明永平府的商人上了一课。
进来之后那个官员只是稍作寒暄,立刻就进入正题。
“就是说诸位在过来的时候是和我们和记的分号接过头?”
“哦,就是说各位这一次只是试探性的经营,并不是要以为常态?”
“其实你们的思路还是对路子的,只是我建议下次不要再带不好短期出脱的货品,或者说,下定决心在买卖城弄个地方,这样各位回去时一样有人照应,货物还是能出脱。”
“当然我们也能理解,诸位在没有见到实利之前不愿一下子投入过多,这很正常。很多商人都是这样的选择,这并没有问题。我们的建议就是,各位下一次带好出脱的货物,不好出脱的就不带,要么就下决心常态化长期经营。”
官员说到这里,顿了一顿,眼前的商人已经被他一连串的话冲涮的晕乎乎的,估计没有人会想到一个和记的官员对商业上的事情这么清楚,说话又是这么明白,几乎是把所有人的内心都给说中了。
第1274章 上车
确实是如此,其实他们带的贵重物品只要慢慢出售还是能出脱的,只是那样就要先在买卖城加大投入。
在没有见到真正的实利之前,商人们不会也不可能一下子就投入重注。
他们毕竟不是来自张家口,张家口的商人已经参与了几十年的对外贸易,他们知道怎么赚外人的钱,知道怎么备货,怎么合作,怎么降低风险和扩大利润。
所以张家口的晋商们与和记一拍即合,上手就是大规模和大股投入。
永平府的商人们怎么说也是多出千把里地来,就算有和记的物流业帮助,比起张家口来还是有先天性的劣势。
更关键的就是买卖城也是太远了,对永平府这样纯粹的内陆商人来说,买卖城的距离远的离谱,虽然有利润,也足够叫他们心生犹豫。
人就是这样,江南的人已经习惯了海贸,对出海都没有太多的排斥。
张家口的商人们则是习惯了和草原打交道,包括深入草原去赚取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