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心中略觉酸楚,现在父子在一起已经是君臣奏对的格局了,老汗对自己有较多的疑忌,主要还是担心自己会针对阿济格多尔衮多铎这兄弟三人吧。回想自己少年时,老汗也是对自己宠爱有加,后金这边取名也是以蒙古风格为准,很多阿哥的名字就是蒙古意思,皇太极的名字其实就是黄台吉,和俺答汗的长子同名,也说明了当时努儿哈赤对这个儿子的宠爱和寄予的厚望,皇太极也从未辜负过父汗的宠爱,十几岁就挟弓上了战场,屡次立下战功,对征伐叶赫部的战事中更是功劳显著。
这两年来,由于老汗对多铎三兄弟的宠爱,对这些成年的儿子们或多或少都有警觉和防范,这令皇太极感觉伤心。
另一层则是努儿哈赤现在也后悔引入商道了,虽然粮道还是没有断绝……去年冬到今春的粮荒特别严重,和记的粮食大约是一个月进来三万石左右,这些粮努儿哈赤已经全部由公中分发到各牛录,当然只能给各牛录的披甲兵,女真全族有近二十万口人,加上几万蒙古人和归附的生女直,林中百姓,要供养的人数相当的多,努儿哈赤也只能免费发放一部份给女真披甲的家庭,然后放一部份到市面上,尽量平抑一下粮价,更多的人只能任由其生死不论。并非努儿哈赤不想买更多的粮食,但和记的粮价也是随着粮荒的加重而提价,杂项贸易停止之后,和记的粮价也就不再那么脉脉温情,而是到了叫努儿哈赤心惊肉跳和相当愤怒的程度了。这种受制于人的感觉,令努儿哈赤相当的愤怒和不安,对和记掐断大量的粮食供给也是颇感无奈,对自己掌握的白银大量涌出更是心惊肉跳,无奈之下,后金方只能把掌握的人参东珠一类的资源再次放开,拿出来与和记贸易换粮,虽然知道和记能再多赚一倍,也是无可奈何之下的权宜之举。
为了维持粮道,当然也是为了威慑蒙古和防范锦州一线的明军,在十三山不得不长期有几千兵马驻守,这又是额外的开销,已经成了沉重的负担。
在这个时候,后金的国力是相当孱弱的,派几千人维持粮食和包围十三山,在原本孱弱的国力上又等于插了一把刀,是一把叫后金不停流血的利刃。如果说大明是虚弱的巨人,后金原本该是一个狡黠而凶残的矮子,身体结实而充满干劲,结果在有源源不断的粮道输血之后,这个小矮子反而变得虚弱了。
第1160章 忧虑
努儿哈赤不能完全明白这其中的道理,但他完全明白自己的虚弱。屠杀汉人,削减贸易额度,都是尽可能的在自救。
虽然老奴心中明白眼下这一切和皇太极无关,但心中也不可能完全没有芥蒂,就象一个人吃了亏,总喜欢把责任推在别人身上一样,强者也不能免俗。
皇太极调整好自己的情绪,躬身道:“汗阿玛,儿子也觉得应该先击蒙古。”
“理由呢?”
“根据抚顺额附的回报,明国朝廷弹劾孙承宗的奏折并不多,也没有引发大的波澜,孙承宗并没有不安于位,在前一阵严令辽西诸将守河口,总兵巴都里,穆哈连都有回报,我大金军在此前奉有汗阿玛的严令,不得随意过河邀战,以防失败挫了我八旗威名,明军近来大举增兵巡河,我军哨骑压力也是倍增,这都说明明军上下都有严防死守的战意,新兵虽然不堪战,柳河明军也是惨败,但如果明军有战意,十几万战兵与丁壮死守各城和屯堡,我大军深入之后仓促间不得破堡,粮道绵延千里而转运困难,到时候怕进退失措,进则不能破关城,退则失我大军威风啊。如果继续打击蒙古各部,使其真心臣服,我大金等若多出一翼,将来若辽西难破,可从蓟镇,宣大入口,明军九边防线数千里,就算防守蒙古人也是漏洞百出,我大金只要收服蒙古,破口入明是必然之事,无需太过急迫。”
货比货得扔,人比人得服。
皇太极的论述事关后金伐明的整体战略,论述起来也是层次分明,观点相当的详细得当,令人一听之下不仅觉得说的很是,而且还指明了未来的方向,比起代善刚刚的发言,真是强到不知哪里去了。
多铎等小阿哥却是听不太懂,他们哪知道什么是蓟镇,什么是宣大,只是眨巴着眼听天书般的听着,多铎眨了眨眼,不服的撇了一下嘴,他觉得要是自己大一些,未必比八哥差什么。
多尔衮则是摆出一副认真倾听的模样,他也确实听进去了,多尔衮天生对大战略有兴趣,他感觉八哥的话有理,而且比二哥的话容易听进去。
阿济格和德格类等人都是一脸无动于衷的表情,他们是典型的马上猛将,对布阵,冲锋,厮杀,战场形势的判断都有天生的才干,特别是阿济格,他很擅长在战场上用兵,总能抓到敌人最脆弱的地方,李自成在一片石败后集结了几十万的主力,虽然士气低落实力受损,但实力仍然相当的强悍,可是被阿济格穷追猛打,顺军屡次惨败,根本毫无机会,阿济格把握战场机会,判断局势的能力确实是天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