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0页

对李慎明这种态度,李大用当然有些不满,不过形势比人强,李慎明不仅在和裕升体系内身居高位,这一次在与北虏的战事中还独领一路,指挥过万人马立下大功,李大用自知双方的实力相差太远,当初灵丘铁场之争时又有些积怨在,此时也只能忍下这口气了。

李慎明倒也不是故意给李大用难堪,只是近期过来的商会理事多半是怀着一样的心思,只要扯下去就定然说个没完,不如直接堵回去,倒也省事。

以李慎明今时今日的地位,倒是真的不必忌惮太多了。

“对了。”孙安乐等人知道集宁堡的戒备等级高,就算是现在没有北虏的威胁,但和裕升的规矩大,定下来就一定要遵守,所有人都在兵站下车,一起改换马匹向军堡进发,好在人人都会骑马,这一层并没有困难。在马背上坐稳之后,孙安乐看了眼与他并骑的李慎明,开口问道:“孝征是不是很忙?”

孙安乐的疑问很正常,按理来说是该孙敬亭来迎接,毕竟叔侄关系要亲近的多,说话也随意些。

李慎明降低些声音,对孙安乐小声道:“台湾那边出了些乱子,这边要派援兵过去,我们军令司的职司是调配军队,军政司就是要负责协调参谋和军需,在最短时间内使调发的军队成行。”

孙安乐微微一惊,不过并不怎么放在心上。

和所有内陆的人一样,台湾这种化外之地,隔着几千里路远,还是孤悬在外的海岛,大明只在澎湖设了巡检司,台湾在这个时候的大明人心里完全不算是自己的国土,况且此时乡土和宗族情节才是真的,国家和民族意识都很薄弱,要等几十年后,台湾的福建和广州移民达到十万人以上的规模,并且大规模屯田开垦,郑氏父子又先后赶走外来的殖民者,台湾才正经算是华夏的国土,就算这样,郑经当政时也是向清廷提出请效朝鲜的例子来归附,只是清廷忌惮明郑是华夏一脉的延续,并不是朝鲜那样的自成体系,最终拒绝了郑经的请求,最终清军水师击败明郑水师,完成了一统,并且在台湾设立府县,台湾从此毫无争议的成为中国国土的一部份。

第579章 计较

“出什么乱子?”孙安乐态度有些随意的道:“如果太麻烦,不如叫常公子退回来算了,他的安全也要紧。”

常威是张瀚母族出身,属于十分亲近的关系,在张瀚和蒲州那边关系十分冷漠的情况下,对母族这边总不能再有什么意外,常家的人,张瀚亲近的只有两个舅舅,一个在新平堡帮着周逢吉主持大局,另一个是正经的岳父,在李庄主持水利,名声极大,也很受人尊敬,在孙安乐的立场来说,提起常威就一定要表示出足够的关心,不然很容易被人说成是别有用心。

李慎明微笑道:“不能退啊,我们在台湾已经直接投入已经是二十万两以上,前个月那边还截留了十几万的银子,往下去对倭国的贸易收入也是多半贴补在台湾和买船使了,那边从现在到明年,最少要投入百万两白银了,这么多银子砸下去,还能退的回来吗?”

孙安乐听了这话只能惊叹不已,他脸上露出苦涩的笑容,对着李慎明道:“我看文澜做事,向来是大手笔,但没想到他对一个孤悬于外的海岛也是这么下本钱。我是老了,文澜经略台湾之后,我也看过一些军政司发下的介绍和地图,不过实在想不通,这个海岛争下来经营下来到底有什么用?”

李慎明哈哈一笑,说道:“文澜做事,我也多半能理解,也跟的上,台湾一事,倒是真的从头到尾不大能跟上。不过,海外贸易的利益不小,有台湾这个基业在,我们在海外的人可以进退自如,这是实打实的好处。另外这银子也不是光砸在台湾,辽东那边的一些岛屿也有份,我们在那里和东江镇也有利益瓜葛,另外就是天津港口那边,我们也在不停的买船和修造,台湾的造船厂更大。文澜说,如果台湾弄好了,其利应该是在这里之上的。”

“原来如此,是我太浅薄了。”孙安乐由衷的感叹一声。他眼看四周,到处是人流和营地,这里的基业在他看来已经是万世不移,只要经略好了,这里等于是唐宋时好几个州的地盘,也是属于唐时单于都护府的地盘,如果能再把北虏按磁实了,恢复整个单于都护府也不是不可能。这种功业,孙安乐感觉不在当年的中山王徐达之下了,毕竟徐达等开国诸将虽然驱除了北虏,也收复了大都,并且多次北伐草原,不过毕竟大明的边境线只是止步在沿长城这一条线上,唐时的单于都护府在短期占领后都放弃了,如果把这一块方圆数千里的地盘抢下来,这是何等功业,足够青史留名,谁料张瀚居然感觉这里还在台湾之下!

众人谈谈说说,几里的路程,马匹没注意就跑到了,接下来李慎明带着众人进城,他虽然有护兵,并且人人认得,守备城门的军官和士兵照样验看了出入对牌,然后才敬了个军礼,放李慎明领着孙安乐等人进入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