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夸赞,张瀚自是下拜谢恩,天启将奏折放在案上,瞟了张瀚一眼,淡淡的道:“朕料理政务,先听其言,再观其行,比如宁前道袁崇焕,前奏屯田练兵之事,言说奴子必降,否则必为其所擒,朕在批复中问他:向以防守相殷,故着从容议行。但向后作何给授,使军民不相妨?作何分拔,使农战不偏废?作何演练,使农隙皆兵?作何更番,使营伍皆农?作何疆理,足以限戎马?作何收保,不使资盗粮?一切事宜,悉由该道愁心区处具奏。”
“至于说料理营伍边务,壮实军械,而使奴子悉降,以朕计之,奴未必降,降不可信,战必能胜,胜不可轻谈也。蹈实而作,趁时而动,正,奇,皆在其中……”
天启眼前的奏折应该是自己刚批好的,皇帝顺口念出来,词藻虽不似翰林官那么书写华丽,但排比问句,最后对军务的指示,皆是无比精当。
张瀚趴伏在地,心中感觉无比震惊!
眼前的这皇帝,虽年未到二十,但在军务处置上的见识已经远超当时的普通官员,甚至不在最顶级的几个边才大臣之下了。
袁崇焕不论实绩如何,和刚在东江开镇的毛文龙一样,奏折中喜欢说大话这是事实。包括“五年平辽”这样的大话在内,这是袁崇焕自己也承认的事实。
这一次的奏折,袁崇焕又是一通大话,不过被天启用一排的反问驳回去,并且皇帝给出了明确的指示,就是不准前方文官再信东虏可能投降,或是允降的做法,而是充实自己,视战胜为最要紧之事,充实自己,相机而动,这才是所谓的正奇相合。
对这些,张瀚当然不便答话,况且皇帝当然也不是和他商讨辽镇军务。
第536章 皇帝
天启把眼前文书一收,眼看着张瀚道:“和裕升在广宁的布置确实有心,卿果然是个白手起家的奇才,早早预料到广宁的惨败,这才会有这般布置吧?”
张瀚一滞,还是答道:“臣确实对王巡抚没有太大信心,而以臣的家资,买几万石粮,在山上立个寨子,其实只是顺手为之的事情……”
天启道:“你的顺手为之,活军民十万啊。朕思十三山的军民被困,惟恐他们如开原,铁岭那般被屠,天下生民,皆朕抚育,若被奴所杀,亦是朕的过失。你的所为,令朕免得再为奴所羞,所活生民,也该感激。”
说到这,天启目视左右,说道:“知会五军都督府,给天成卫指挥加山西行都司都同。”
一个太监躬身答道:“得旨。”
张瀚下拜,谢恩道:“臣叩谢天恩。”
天启令张瀚起身,微笑道:“朕代天抚育万方,卿有功劳于国,自当赏之。朝廷现在最重辽事,然而西北亦不能乱,北虏与东虏暂无联合,然而东虏虏酋所谋,朕观之其志不小,日后难免有与西虏联合假道长驱之事,若如此,朕心实忧之。今卿能以自己之力,北上防虏实边,也诚属难得之事。以卿之自造车马,当可供给粮草,充实军需,或可帮助大军北上深入,只是朝廷现在并无余力,卿可在此事上用些心思,日后若行,当可为朝廷助力。再有明年从宁远运粮至十三山,当多调车马备用,此事十分要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