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6页

所以,李世民现在,是求才心切,而且,他喜欢孙享福这个路子的人才,也就是能够办实事的人才,这才想起让孙享福举荐一些。

总体来说,李世民对于在他成就大业的过程中给予他很大帮助的老臣,还是很念旧情的,被他这么一提醒,孙享福才想起,自己也都好久没去看望过秦琼了,此时,他应该也在江陵城,改日倒是要去探望一下。

不过,说到人才,大唐也不是没有,孙享福很快就想到了一个能够接替张公瑾的年轻力壮之人,道,“臣举一人,可保辽东之地无忧。”

李世民闻言笑道,“呵呵,你入朝多年,有了人才,从来都是收罗到自己属下,朕猜,你举荐的人,是原来在你属下统领安北军的苏定方吧!”

被李世民猜中,孙享福也一点都没脸红,属下没有人才,怎么做事情?这都是之前的工作需要导致的。

苏定方是个较好的军事统帅型人才,继承了李靖八成以上的统兵能力,出身草根阶级,从不会做坑民害民之事,让他坐镇辽东,保一方安稳,肯定是绰绰有余的。

是以,孙享福收起了被猜中心思的囧态,面带正色的点头道,“正是,此人治军严谨,武艺高强,并且在辽东之战中,表现卓绝,战功赫赫,诸部首领对他心服口服,论威望,足以总镇一方,不过,做大都督的话,不仅是要管军事,还要管民政,他从未管过民政,这方面,是否能够很好的兼顾,尚未可知,陛下可以给他派一个专管民政的长史过去。”

闻言,李世民点了点头道,“嗯,其实之前,弘慎也向朕推荐了他,此次他来江陵,便是留了苏定方在辽东代管地方,朕稍后会让弘慎直接去善阳治病,下旨让苏定方就地接任,至于长史嘛!倒是有几个人选可用,朕再斟酌一番。”

朝堂上要说品级到了这个位置的,其实就是褚遂良,宇文节,张行成这些当初在安北大都护府担任过长史,刺史的人,另外,还有更年轻的一个梯队,就是上官仪,刘永,李义府,来济,来恒等这一批才二十多岁,就已经混到了中书舍人这个层级,平时能接触中枢要务的人员。

看李世民有些纠结的样子,只怕会派这些更年轻的人去了,因为,放褚遂良,宇文节,张行成这一批人去,有些浪费了,以他们的为官经历,接下来不是十部尚书的位置,就是州道大总管的位置,毕竟,朝廷现在是顶级层次官员缺口太大。

孙享福犹豫了片刻之后,将自己心里早有的一些想法提出来道,“陛下,遣一人总镇一个州道,管军管民,并非长久之计,机会合适的话,应该进行改革。”

“这个,朕也在考虑之中,目前来说,也只能这样,想要将所有的地方,管理的如同关中,山南道这么细致,需要太多的官员人手,只怕,至少得开两三次科举之后,才能做到。不过,正明既然提出来了,可有什么好的建议?”李世民有些无奈的顺势问道。

大唐的几大边镇,都有地盘大,人口多,离中枢较远的特点,安东,安西,岭南道,南中之地,任意一个地方的主官要是生了异心,都不是那么好控制的,至少要开启一次数十万人规模的全国性的战役,才能平灭,有时候,不是百姓有多想造反,而是现管的官员权力太大,刺激了他们的野心,然之后,他们会用各种手段,煽动百姓跟着自己造反。

历史上的唐朝,就是外重内轻,导致了安史之乱,藩镇割据的情况出现,由盛转衰,要说李隆基有多昏庸,让当时的河北幽燕之地的百姓都活不下去吗?未必,但是,现管的节度使安禄山,史思明,轻易的就能让属下的军队,百姓跟着自己起事,这就是因为,他们主掌了当地之后,当地他们说了算,不好的方面,都是朝廷和皇帝背锅,好的方面,都是自己的功劳。

当大唐强大到一定的程度以后,外部其实根本无法战胜它了,但是,内部却能轻易的破坏它,使它走向衰亡。这一点放在那一朝,其实都通行,这个民族有最吃苦耐劳的百姓,一般情况下,只要当权者自己不作死,就不会死,往往就是内部的贪污腐败,土地兼并等问题,害了整个民族。

孙享福笑了笑道,“刚才臣说,依赖科学技术可以帮助统治,其实,在应对这样的问题的时候,也依然奏效,中枢,除了可以对边镇实行军政分离的体制之外,还需要对边镇,保持绝对的,让他们生不起反叛之心的武力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