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8页

“什么个情况?”最近来信询问孙享福的大臣比较多,他倒是知道吐蕃派了使臣来长安的事情。

“承乾说,你教导他,国家应该有不和亲,不纳贡,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气节,所以,他把吐蕃前来提亲,当成了玷污我大唐气节之举,在吐蕃使臣到长安的时候,非得让他们走延平门入城,并且,让他们在城门前跪地,向城墙上围观的臣民行大礼。”

“然后呢?吐蕃使臣行跪拜大礼了吗?”

“行了,他们这次,本就以下邦的姿态前来朝贡的,不过,他们献上的礼单和求亲的文书,被承乾当众从城楼上扔了下去。”

“这,就有些过了,百姓们是什么反应?”

当众将承认你上国地位的使节持有的国书丢弃,这绝对是一种大辱,通常,会导致两国关系进入冰点,就目前大唐与吐蕃之间的实力悬殊而言,也不怕他们有什么动作,甚至,还希望他们从高原上跑下来打一仗。

但这种行为,有损李承乾的个人形象,毕竟人家是表示臣服的使臣,你就算不满人家的要求,拒绝就行了,过份的羞辱,会让人觉得你这个人小气,刻薄。

“百姓们倒是一阵欢呼叫好,毕竟,长安城的百姓,都知道吐蕃有染指我大唐之心,倒是那赞悉若,钦陵两兄弟的表现……”长孙无忌说到这里,皱起了眉头,孙享福知道,那是担忧的表情。

禄东赞的几个儿子,可都是不弱于他的良才,长子赞悉若在他死后,辅佐了芒松芒赞十八年,将吐蕃的国力提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程度,次子钦陵被称之为吐蕃军神,接赞悉若之位后,年近六十旬的他,在大非川一战,歼灭唐军十万,险些弄死了薛仁贵,此后,又以年近八旬的高龄,和弟弟赞婆一起击败了武周大将军李敬玄,王孝杰。

在他们兄弟执掌吐蕃的五十多年时间里,吐蕃对大唐的战争,少有败绩,为之后吐蕃成为世界强国,奠定了基础。

孙享福并不知道这些历史,他只知道,历史上即便是大唐最强盛的时候,也没能消灭吐蕃,反倒是差点被吐蕃灭国,是以,即便有延平门的大胜在前,孙享福对于吐蕃,也一直保持着足够的警惕。

“他们兄弟的表现怎么了?”

“有些诡异,让人猜不透。”

“怎么诡异了?”

“被羞辱拒绝之后,他们并没有表现的有多气愤,而是跪在延平门外,任由城墙的大臣和百姓们观看,请求陛下让他们见一见他们的父亲。”

闻言,孙享福心里一咯噔,这两兄弟这一招看似丢了吐蕃的面子,却也让大唐背上了持强凌弱的坏名声,想来,聪明如李世民,不会看不到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