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当孙享福把自己的全盘计划都说出来的时候,萧瑀却是变的沉默了,一双有些昏黄的眼珠盯着孙享福看了好久之后才道,“此次科举,可以按照正明的想法来实行,然而,这些想法却不能与你有任何关系,全部都是老夫设计,一力推行的,你可明白?”
闻言,孙享福却是愣住了,难道萧瑀也是一个和尉迟恭一样,爱抢别人版权创意的死脸皮?
然后,在旁边一直听的津津有味的马周,却是一脸正色的思索了几秒之后,郑重其事的拱手弯腰向萧瑀行了一礼道,“萧相高义。”
看到马周这样的姿态,孙享福突然明白了什么,赶紧拱手,端端正正的给萧瑀行了一个九十度鞠躬礼。
为了大唐,这位老人家又打算付出一次了,改革,从来就不缺好方法,然而,大多数好方法,却未必能在改革中实行,因为,这会触动很多人的利益。
孙享福将前隋形成的科举制度改的面目全非,就会深深的触动世家的利益,即便是准备进入蛰伏期的他们,也未必能允许,因为,长远看来,这会动摇他们的根本。
而萧瑀,选择了挺身而出,背下这个触怒所有世家的锅,这样的锅可不是那么好背的,至少,他这个宰相的位置,是做不成了。
第360章 矿的问题
孙享福再度被一个千古名城的品德所折服,也难怪历史上李世民会赋一首‘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勇夫安知义,智者必怀仁’赠给萧瑀,他可真是一位仁德兼备,忠于国家的诚臣智者。
当然,萧瑀这么做的目的,也不仅仅是为了新的科举制度背锅,借势再度退下来,让更多李世民的铁杆能够有机会上位,或者给李世民一个调整人事的机会,是他们之间的一种政治默契,据记载,这位可是六度罢相的主。
正事还是要继续谈,搞懂了萧瑀的心思之后,孙享福又道,“如此,下官便以萧相的名义,提前发布整套科举的制度,也好让全国各地的考生,早日根据制度准备应考。”
“嗯,一切都依你的想法实行,最好把考题也设计来出,老夫在这种比较新颖的机谋方面不如你,就只负责执行就好。”
萧瑀对于孙享福的才能,早就充分认可了,如果是以别的大臣的处事风格,肯定不会像他这么牛气一改到底,他们会考虑各方反应,畏首畏尾的同时,选择一些妥协或者平衡的办法,而几度沉浮的萧瑀却是不怕,做的彻底才是他一贯的风格。
历史上的他,在改革这个问题上,就一直都是急先锋,连房玄龄和杜如晦都劝不住他,已至生出一些矛盾,这也算是他的一种性格吧!只要是他认定了是好的事情,他就会坚决的执行,不计较对于他自己本人名利方面的影响,这一点,也是李世民喜欢用他的原因之一。
“如此的话,还请萧相让朝廷各部门尽快上报所缺人手数量,专业,以及特殊要求,这样,咱们就能根据各部门所缺少的人才,针对性的取士,至于地方,根据人口户数不同,咱们限定一个标准配备就好,让获取了文凭的考生,自行选择实习地点,如此的话,对外,咱们也有个合理的说法。”
把科举,办成是一场朝廷各部衙门根据岗位对社会展开的一次招聘会,这就是孙享福的目的,只要执行的好,像宋朝,明朝那种被冗官拖垮的现象,大唐应该就不会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