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现在,朝廷给他开出的月奉达到了五百贯,一年可是六千贯,足足翻了六倍以上!他还有什么不满足?
当然,高俸禄不是所有人都有的,只是争对实职主官,王圭如果没有侍中的实职在的话,也拿不到这么高的工资。
像正一品实职主官,在这次改革中,月奉定为八百贯,可真正拿这个工资的,一个也没有。
因为大唐二品以上,不设实职,哪怕你是亲王爵位,没有实职,每个月也只能拿个六七百贯的俸禄。
比王圭的工资高些的,也就那些有实职在身的国公了,大多能拿到将近六百贯的月俸,尉迟恭这样的,差不多七百贯,这是因为加在他身上的勋爵多了,李世民将他食邑折算出来的钱加成在了他的俸禄里面。
至于六部尚书,工资则都是在四百贯左右,三品往下的,从下,从上,正下,正上,每一小品级相差十贯。那么一个大品级,相差就是四十贯。
地方主官,有补助加成,像七品官,在朝堂的话,差不多是两百四十贯,在地方上当县令,则是有可能拿到三百贯,中县和下县的县令,递减二十贯,分别是两百八十贯和两百六十贯。
至于那些非主管官员,工资水平那就又差了一个等级了,一州刺史,正五品的话,按品级是三百二十贯,实际可拿到三百四十贯以上,最高三百八十贯。但同样品级的州长史,最高却是只能拿两百八十贯左右,还没有一个上县的县令工资高。
更加别说在朝廷里,主官少,副职,闲职多,月俸也都会有较大差距,像六部尚书,他们的工资确实高,可他们的属下,全部沦落为了副职和佐官,同样的品级,却没有地方主官的工资高。
李世民这么设置,就是为了让管事干活的人多拿钱,清贵,清闲的官员,少浪费国家资源。
第306章 关中计划的推进
即便是以这么巨大的薪俸涨幅,也差点没能将新政实施,可见改革的难度,官员掌握了职田封地的资源,得到的收入远远不止表面上的那一点,只是因为这次朝廷给的钱足够多,他们也做出了一些相应的妥协而已,毕竟,李世民现在拳头最大,他说必须要做的事情,没有人能够反对。
所以,自此以后,大唐的关中之地,基本上都变成了自耕农,那些家里私田比较多的人,就只能像幸福村一样,花钱雇工来种植了,按照孙享福的说法,最好是退掉一部分耕地,多弄一些湖区,多植树造林,保住关中,以及关中上游的水系丰富,不流失。
而朝廷官员的收入,则是全面与职司和品级挂钩,想更加的有钱,有地位,你就得想办法升官,而不是像以前一样,利用官员身份,去兼并土地,去剥削农民,现在,就算你土地多了,也未必挣的到钱,因为,没有那么多人来帮你耕种。
清算从二月政令下达,一直持续到四月底才结束,而公民制度,也随着清算改制的结束,在关中之地全面推行,之后还有两项工作做完,李世民就可以起身北巡了,一是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启动,二是渭南新城动工。
新农村建设李世民交给了长孙无忌来落实,他本就是户部尚书,现在,还全面掌管了大唐钱庄,手头上的钱足足的,而看到百姓的田地里农作物长势奇好之后,他终于舍得花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