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才三年未来长安,想不到长安变化如此之大。”一位须发黑白掺杂的老者,看到眼前繁花似锦的景象,不禁感慨道。
此人名叫崔国恩,出身博陵崔氏,乃是当今世上大有名气的经学家,就是专门研究经文的学者。
而在他身边还站着一人,此人正是高履行,他笑道:“贤兄是三年未来,才有如此感悟,可愚弟是天天待在长安,都觉得非常吃惊。不过这皆是因为一人。”
“韩艺?”
“呵呵,想不到连贤兄也听闻过韩艺的大名。”
“何止是听闻过,我还拜读过他的贤者六学。”崔国恩呵呵道。
高履行略显诧异道:“想不到贤兄也对贤者六学有兴趣?”
崔国恩哈哈笑道:“老朽不过一读书人,若有新书可读,开心都还来不及,又岂有挑书的道理。”
高履行笑着点点头,又问道:“那不知贤兄对于贤者六学有何见解?”
崔国恩微一沉吟,道:“起初我认为贤者六学较为偏向墨家思想,缜密、严谨、尚贤,可是在诸家思想中,皆是提倡节俭,而贤者六学中的经济学却提倡花费,认为花费才能促进发展,节俭只会止步不前,故每思至此,总是百思不得其解,这也是我今年来长安的目的之一。”
说到这里,他突然开心一笑,“不过来到长安之后,我就明白了其中道理。司马迁曾言道,这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在花费的过程中,必将会有得利者,而得利者广集财富,实力得到进一步增长,又为追求更多的利益,必将会扩大生产规模,从而便能促进发展。”
高履行点点头道:“贤兄言之有理,若无站在这里的客人,又怎会有这新市场。”
崔国恩笑道:“这贤者六学初看,确实令人感到有些难以接受,其许多思想都有悖于儒道思想,可若仔细研究的话,里面可也是奥妙无穷啊!不瞒贤弟,为兄今年可都在研究这贤者六学。”
虽说许多当代大家都对贤者六学不感冒,但也有不少当代大家在研读贤者六学,李淳风就是其中之一,这就是因为唐朝思想开放,首先一点,朝廷不抑制新思想的出现。因为如今天下太平,国家高度繁荣昌盛,皇帝对于自己的统治有着绝对的信心,他不会认为区区贤者六学能够破坏我的统治,只有当统治者力不从心时,才越感到有把人们的头脑、身体、七情六欲都管起来的必要,于是礼教也就愈加严格、周密而强化。
到了清朝就达到了巅峰,因为清朝刚好又是异族统治,他们可没有信心保证自己不被赶出去,因此他们对于百姓的思想要严格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