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1页

来人正是李勣。

李勣坐了下来,捧着一杯热酒,道:“你说咱们两个老东西,有多少年没有在一起喝过酒了。”

“很久了吧!当初咱们灭了颉利回来之后喝过一场,之后再也没有喝过了。”

程咬金若有所思地说道。

李勣叹道:“是啊!转眼间二十多年了。”

程咬金瞧了眼李勣,哼道:“主要是你这老狐狸,要么在外领兵打仗,回来就缩在家里,谁也不见。”说到这里,他顿了顿,道:“不过老夫现在明白了。哎!老狐狸,要不是我已经致仕,你也不会坐过来吧。”

李勣喝了一口酒,道:“我这都是跟卫国公学的啊!要说我大唐能征善战者,多不胜数,比我强的也大有人在,可我就佩服卫国公一人。在卫国公看来,将军职责就是打仗,驱逐外敌,保家卫国,什么朝堂上的斗争,这跟将军一点关系都没有,如果将军也参与其中,那任何小事都会变成大事,最后只会变得一发不可收拾。

想当初玄武门之变,太宗圣上几番招揽卫国公,卫国公不为所动,后来诸王争储,好几个王子也想拉拢卫国公,卫国公兀自不为所动,卫国公灭突厥,立下大功回来,却被宋国公萧瑀弹劾,太宗圣上降罪卫国公,但是卫国公没有丝毫怨言,坐在家里,倒也乐得清闲,这权力说放下就能放下。而且卫国公德高望重,乃唐军最高统帅,但是在国事上,他极少发表任何意见,这真是令人敬佩不已,古往今来,我也未见哪位大将军能有卫国公这般崇高的思想。”

说到这里,他长长一叹,道:“其实我一直都想做一个像卫国公一样的将军,谨守军人的天职,但是却没有想到这临老了,还是不能幸免的卷入这一场斗争当中,看来我这一生都无法追赶上卫国公了。”

程咬金听得脸上一阵红,一阵白,过得许久,他才苦笑道:“你和李靖那老匹夫其实早已经看透这一切,唯有我却还迷迷糊糊的,这几十年真是白活了,可悲呀!”

李勣一笑,道:“你并非是迷迷糊糊,只是太顾义气了,自古忠义两难全,可你却做到了忠义两全,也是令人敬佩。”

“你这老狐狸!”

程咬金哈哈一笑,心中郁闷,一扫而空,也算是大彻大悟,军人职责就是打仗,就是杀人,什么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心怀仁义,那都是狗屁不通,军人不杀人,当什么军人,当和尚去得了。但是军权在身的统帅一旦涉及国家内政,那后果就非常严重了,小事也会变大。

其实贞观之治,不仅仅是魏征、长孙无忌他们这些文臣的功劳。李靖、李勣也是做出了非常巨大的贡献,撇开那些战功不说,他们在朝堂上那可是惜字如金,基本上不对任何国事发言的,除非跟打仗有关,但他们的贡献也就在这里。就是因为他们都不干预国家内政,李靖在国事方面,那就是一个会说话的哑巴,他只负责打仗,如此一来,魏征、长孙无忌他们才能尽情发挥,如果他们也参与进来,那魏征、长孙无忌肯定也要忌惮他们三分啊。

当初灭东突厥的时候,李靖几乎手握大半军权,名望又非常之高,但是在打完之后,就立刻将军权还给了李世民,回家该干嘛干嘛,也没说凭借军权去达到什么政治目的,别人弹劾他,他也从不反抗,遵从皇帝的命令,你让我打,我就去打,至于打谁,什么时候打,那是李世民、房玄龄他们的事,我作为将军我只负责如何打赢这场仗。

你不让我去打,那我就回家,这可不是愚忠,这才是真正的军人,军人要是狭天子而令诸侯,那是对军人的侮辱。

其实李勣也是如此,他们都忠于这个国家,也没有说忠于哪个皇帝,李世民当初三番五次请他们加入自己的阵营,对付李建成、李元吉,但是李靖、李勣都没有答应,李世民为了这事还生过他们的气,但是他们都有自己的原则,为什么说侯君集这些武将造反都失败了,就是因为有这么一群军人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