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8页

这个政策是整个新科举中非常明确信号,砍掉推荐制,因为推荐的人才全都是贵族子弟,不会是寒门子弟,现在都得经过考试,这乡贡本来是有利于贵族子弟,现在就是有利于寒门子弟。

而且各地上京考试的考生的成绩,直接影响当地官员的政绩,占考核比例非常重。

这就是促使各地官员必须将优秀的考生送到长安,你弄一些有纨绔子弟来,结果全军覆没,那你这官可能都当不久了。

而科举考试内容是改得面目全非,主要是进士科,省试分两大部分,笔试和口试,全都是以时政政论为主,但是乡试和州试,就是经义和帖墨、策问各占三分之一,该读得你还是要读,最后一关就是看你能不能灵活运用。

但其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考核,也是从未有过的,就是综合考核,就是你平时的表现,乡试、州试不设,只有省试才设有综合考核,因为这成绩直接地方官政绩挂钩,而综合考核又直接影响大考的成绩,这就逼的州试也得去考核一下,品行太差的人你送上来,那就悲催了,朝廷考核考生的平时成绩,可是朝廷派人去考核,不是让地方上派人考核。

试卷是全国统一的。

这一次的科举改革,可以说是华夏民族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第901章 丰收也不讨喜

而这一次科举的大规模的改革,也正式宣告李治时代的到来。

犹如天空乍响一声惊雷,整个长安城都沸腾了。

几乎每个人都在谈论科举之事,上至皇宫贵族,下至黎民百姓。

寒门是欢天喜地,相约好友,或酒楼茶肆,或道观庙宇,或山间田边,举杯痛饮,畅谈科举,仿佛人生充满了希望。

因为这一回科举改制中很多政策都是有利于寒门的,再加上前面的士庶之争,朝廷的意思已经相当明显了,这也是自魏晋以来,朝廷第一回站在了寒门这边,这绝对是值得庆祝的事。

而贵族阶层却是一片抱怨之声,其中取消改革乡贡制,是肯定伤害了贵族阶层的利益,以前是乡贡都是保送生,九成九都是大姓子弟,这伤害的太深了。

可问题在于,这并不是李治刚愎自用,一意孤行,定下的政策,他还是获得一部分大臣的支持,而且这些支持的大臣都极具代表性的,韩瑗、来济代表着关陇集团,崔义玄代表着山东士族,李勣代表着军方,李义府、韩艺代表的是寒门。

他们支持科举改制,主要还是根据自己的利益来的,韩瑗、来济代表的关陇集团,刚刚在废王立武上面,得罪了李治,而且败的无声无息,要再反对李治的话,他们也害怕,而且李治推崇的尚贤之风,人人机会平等,对于国家和百姓都是好事,他们也没有理由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