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兄,朝廷在科举上,是三年一变,从不考八股,到加入放箭和射铳,到现在又分什么政试和事试。你是官宦子弟,可知道这个政试和事试有什么区别?”
另一个声音传来,笑道:“几位兄台不用紧张,当初朝廷说不考八股,多少人反对,担心士人不能适应,会影响科举,后来朝廷加入射艺,也是多少人说有辱斯文,但你们看现在怎么样?大伙儿不是都适应过来了么?这个政试和事试其实也是一样,我从家父哪里有些了解,其实也简单,就是政试出来的,今后担任的官职可能是以政务为主,而事试出来的则是精于一事,比如河道治理,比如工部造船造炮等事宜,具体去执行某一件事。”
“这么说来,那这个事试肯定会考些杂学之类啊!”
第1303章 政务官和事务官
科举制度本身而言,是中国发明最伟大的一项选官制度,是社会阶层流动的一个阶梯。
它在中国的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影响深远,可同时他也存在许多问题。
单就制度而言,他已经十分优秀,在同时代找不出比他更好的,找不到可以替代他的制度,但他并不完美,因为任何制度和规定,都是聪明人和统治者,来限制普通人,维护他们利益的。
科举也是如此,考试选官的方式,并没有错,但是考试的内容,以及考什么,却掌握在统治者手中。
如果皇帝开明与士人共治,那考试的内容也就相对灵活,但是如果遇见独裁君主,只是为家天下,那考试的内容自然也会有所限制,考试的内容会过分的去强调对君王的忠诚,限制考试内容,僵化人的思想。
王彦的位置现在有些尴尬,上不上,下不下,他肯定是不能再去为皇帝选官,去强调对皇帝的忠诚,所以原来的八股废掉,原来考试内容只限于部分儒家经典,重孔轻孟,现在重视孟子,加入杂学。
这些都是为了冲淡忠君的思想,让人们也读一读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以及推广心学。
这都是在为王彦眼下的行为和所处的位置,来找合法性,王彦不希望背上骂名。
当然他这样做或许也是徒劳的,但人哪能看到以后,不管后世怎么说,他该做的还是要做的。
不过明朝向来家国不分,一味的去打压忠君,同时也就不可避免伤害了整个大明朝的凝聚力。
原来所有人都有一个效忠的对象,现在突然没了,被压制了,那该效忠谁?
现实是很残酷的,人就是生而不平等,一百个人里面,总会有聪明的,有笨的,而且笨的还占了大多数。这还只是资质上的不平等,还有家庭的不平等,身份的不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