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王朝,大多是出了问题,再去想解决之策,很少主动去设定一个目标,只求眼下太平。
一个王朝,有目标时与没有目标时,是大不一样的。秦说要变法图强,六世而横扫六合。
变法和改变,应该是时刻进行的,因为整个社会的活动是运动的,不去紧跟它的步子,一旦停止改变,安于现状,那么时间一久,等问题严重了,再变怕就来不及了。
王彦在《资政新篇》中,对内阁的一些改变,主要的宗旨就是让内阁有一个又一个的目标,保持活力。
明朝的每个阁臣一般都是领一部的堂官,如户部尚书在入阁前,在议事堂做预案时,就必须声明他入阁之后,朝廷的赋税一年要增加多少,或者开垦多少土地,人口增长多少,都必须落实到具体的数值上来。
如果不能完成,官员考核时,那该贬官就贬官,该放到地方就放到地方。
这样一来,就能提高内阁大学士行政的积极性,加强了官员间的竞争,并且被赶到地方做官之后的官员,再以政绩回到中央时,因为了解民情和有治理一方的经验,行政能力定然更强,这样内阁里就能保证始终都有能臣存在。
以前大学士只要未犯错,国内也很稳定,就可以一直待在内阁,但是现在只要政绩比之前任没有进步,那就可能被拿下来。
大明那么多官员,内阁学士就七位,好多官员也想做上相位。
这就活跃了官场的气氛,纠正了风气。官员们只要政绩显著,就能封侯拜相,他们就能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政绩的竞争上,也能防制东林这样光说不干的集团重新出来。
如果内阁大学士,一屁股坐十年,下面的人爬不上来,恐怕会有很大的怨气,要么对上升不抱希望,对行政懈怠,要么就郁郁不得志,对朝廷怀有怨言。
这样一来,即便是同一党内,竞争也会激烈起来,毕竟大学生大家都想做。
政绩和完成度,也将成为地方官考核的标准,一个县如果人口没有增长,耕地面积减少,蒙学童生数目减少,县官也要往下面降职。
这样做,就是逼着官员必须要有目标,使得他们不能懈怠。
官员对此自然不喜,但王彦刚收复神京,进位监国,基本没有人敢这时反对。
除了内阁和官场上的改变之外,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放在了编户齐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