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6页

贾昌朝和刘沆等人都连连点头称是,唯有张方平道:“官不与民争利,老匠人到私人会社做事,是遗利于民。臣以为,此事不宜追究。”

庞籍赞同张方平,捧笏道:“朝廷取义,百姓取利,此天下大旨。老匠人本欲重入三司,是三司场务再三难为,才到私人会社去。错非在民,朝廷不当横加阻挠。”

杜衍赞同庞籍,章得象站在三司一边,晏殊中立,一时众人争论不休。

最后吕夷简道:“我于三司事务所知不多,不过按理来说,此老匠人不只是自己手艺的事情,不然无须争论。匠人有此手艺,自然哪里让其高兴就去哪里。三司制车,尚有远超匠人手艺之处才是,不知是也不是?”

徐平道:“太尉说的是,此次事情不能以匠人手艺论。一者,大车样式,非是看一看样子就能仿得出来。再一个,私人会社要制大车,要想有利可图,多半还需买三司场务所用的零件。此等事断非手艺人能完成的,其实还是要仰仗三司。”

三司在洛阳城里的场务已经开始工厂化生产,哪里能跟以前匠人的手艺相比。三司执意不许,原因便在这里。孙二郎等人要在巩县制车,不但是用的三司的人才,还用的是三司的技术,甚至还用了三司的零件供应体系。那些场务是徐平最早建立起来的,但发展到今天,三司又下了无数功夫,怎么可能允许别人随便就用,抢他们的生意。

王尧臣当年跟徐平一起建这些场务,对这些知之甚详,听了徐平的话,连连称是。

吕夷简道:“若是如此,老匠人出去帮着私人会社做事,三司必然不许。此不但是三司图利,而且以后无以劝民在这上面用心。一家做得好了,另一家花些钱请人去,原先花费心力的人家,岂不是两手空空?此事需详议,不要只讲官与民争利之弊。”

徐平连连点头,吕夷简才真正说到了点上。这不是朝廷与民争利,此时的三司场务也是社会上的经济实体,不能罔顾他们的利益。三司可以让,以后有民间工商业,技术被别人这样盗走,又该如何处置?必须让双方得利,才能引导技术发展。

这里面牵涉到一个技术转让,一个专利费用,还有供应商体系。这一个案子处理得好了,便就立下了规例。徐平不参与讨论,是想让这些人理出一个符合这个时代的体系,从法律制度上解决这个问题。此时社会上已经有了专利萌芽,只是法律制度还没有跟上。

第68章 示恩不招怨

说到了具体困难,杜衍问王尧臣:“洛阳制的大车我等也见过,京师贩夫走卒也多有人用,并没看出有何特别之处。除了手艺之外,不知还有何机密之处?”

王尧臣从在洛阳的时候就与徐平一起兴建这些场务,是个行家,听了杜衍的话,取出先前准备好的纸张,分给众人。上面详列了制一辆大车所要的材料,处理公艺,以及各种各样的零件。这是最早徐平指导生产,后来众人慢慢增添上去的技术文件。

众人看过,王尧臣才道:“洛阳制的大车强过其他地方,便就是因为如此,制起来分外复杂。木材便要蒸煮晾晒之后数月才能使用,其间下料,切割,具有精细尺寸。各处分外精细才可,不然绝装不起来,绝非匠人巧思可为。不只是如此,为制大车,三司还设了许多场务。从车轴、轴承,到车轮、刹车,数十家通力而为才可制成一辆大车。前些日子一些小的场务,凡有大场务可制同类物事的,不少也已经发卖。巩县制车,用的就是三司场务里的这无所不包之技,还用三司发卖出去的小场务,才能制出堪用的车来。”

不只是车辆,洛阳城里几个上规模的产业,如纺织机械、一些农具等等,俱都是如此形成了规模产业。随着工商改革,小的场务向民间发卖,产业随之向民间扩散。以后的日子可以想见,借助三司这些场务的力量,洛阳民间工业将迅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