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2页

“不要如此直来直去吧,议和,要照顾双方脸面。不如这样,岁币依然给契丹,但同时让契丹每年给朝廷提供马匹,都用助两朝军旅之费之名。岁币买多少马,你们仔细合计一番,可以让契丹每年多给两千匹马,以赎前四十年我们给他们的岁币。如此一来,契丹每年都如以前一样收到岁币,不失脸面,对内有交待。我们得到马匹,也不吃亏。”

富弼点了点头,对身边的张茂实道:“都护所言,团练以为如何?”

张茂实道:“如此倒也可行,就当是我们每年向契丹买马,双方俱不失脸面。只是如此大事,我们决断不了,当上奏朝廷,恭请圣裁。”

范仲淹在一边合计,徐平提出这个办法来,确实是给双方台阶下,比较能接受。不要以为打败了契丹,他们就会乖乖承认自己实力不如大宋了,条件太过苛刻,可能会逼得他们凶性发作,干脆打大仗。此时宋军并没有准备好,数十万禁军面临着军制改革,真大打起来后果难料。暂时议和,在边境保持某种紧张形势,对内改革军制,才是稳妥的办法。

岁币对宋朝不是太过沉重的负担,特别是对现在的三司来说,只是一年收入的九牛一毛而已,主要是脸面。但是对契丹可不是如此,白银不说,绢在两国的价钱相差数倍,这契丹王庭的一大项收入。断了岁币,就是断了王庭的收入,他们反应必然激烈。而让他们用马来换,契丹王室可以把代价转移到地方,甚至转移到周边的那些附庸部落身上,耶律宗真并不会吃亏。以前契丹不向宋卖马,是因为宋朝没有牧马地,马匹奇缺。灭了党项之后牧马地已经有了,再禁止向宋朝卖马意义不大,他们比较容易接受。

看起来,徐平是真心想跟契丹议和。

第320章 一切要讲好

下雪了,鹅毛大雪纷纷扬扬飘下来,不到一个时辰,大地便成了白茫茫一片。

徐平坐在后衙凉亭里的交椅上,看着漫天飞舞的雪花。雪花中,远处高大的阴山不见了,城里的望楼不见了,就连园里的花木都变得模糊。

旁边是一个火炉,炉边温了酒,温酒的水已经咕咕地冒着热气。一个小桌摆了几盘简单的菜肴,几个酒杯。不远处,谭虎带着几个士卒,加上萧胡睹,准备着烤羊肉。

萧胡睹出身高贵,现在议和奇货可居,徐平没有亏待他,一直都是谭虎亲自看住。双方停战,契丹一定会把这个人要回去,当然他回去是要待价的。对萧胡睹好一点,他回朝以后会不会感激徐平不知道,最少也不会成为仇人,不会对大宋恨之入骨。

此次议和,真正主事的人是徐平,范仲淹是副手,富弼和张茂实是奉命做事的人。这不需要明诏,现在这一带所有的官员中,只有徐平有便宜行事之权。跟契丹谈判,所做出的任何决定,只有徐平能够作主拍板。都护府不干涉地方,但是整个党项地区,加上从契丹夺来的几州,都还没有解除军管。吴遵路、方偕和范仲淹这几个经略使,在徐平移交大权之前,都是他的属下。非常时期,必然是非常制度。仗是徐平带兵打的,地盘是他从敌人手中抢下来的,如何结束战争,最有发言权的当然也是他。

职权如此之重,徐平必然不会事事过问,只要把握住大方向即可。诸葛亮事无巨细全归于己,是他的性格使然,五十四岁英年早逝,几乎是活活累死的。讲真话,徐平没有那么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只要大的方向不偏,事情还是要由其他人去做。

契丹在压力太大,议和的事情不能由萧贯之和刘六符作主,他们两人也不敢在这个时候作主。耶律敌烈和王惟吉要从王庭得到确切的底线,王公大臣们要商量出个结果,他们才能出发,现在还没有丰州。人没有来,富弼和张茂实只能在云内州等着。

这些日子,由范仲淹带着富弼和张茂实两人,商量议和的具体细节。依澶州誓约,和约要包括宣布友好不再交战,岁币的数量和如何交割,疆界如何划定,以后各守疆界不得相互侵犯,不容纳对方的逃犯,边境地区的军事对等部署,以及最后如何宣誓。这是誓约要写的内容,还有不明文写出来,双方要达成默契的。比如两国关系,大宋为兄,契丹为弟,澶州誓约并没有写明,但双方来往是按照这个辈分来的。以及使节往来的礼仪,两国贸易如何安排,公文怎么交流,各自对应的衙门。细到公文的格式,互相称呼,都要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