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璋犹豫了一下,才道:“前些日子韩舍人自川蜀回京,看不过枢密院遇大事做不了决断,上章弹劾几位枢密。台谏官员,也有一起跟着上章的。”
徐平点了点头,轻声道:“韩琦上章,枢密院要换人了——”
韩琦为人处世极是圆滑,当然这圆滑不是奸滑,大方向他把握得住。他从来不会把人向死里得罪,也不会跟人的关系特别紧密,总是若即若离。就是跟徐平,两人同年又有多年交情,关系也没有多么亲近,但用到他的时候,他总会恰到好处地站出来。徐平到西北之后,韩琦支持徐平积极经略的政策,但又反对乱阶级法,态度非常微妙。
徐平断定韩琦以知制诰的身份上章能够撼动枢密院的人事,不是因为两人的关系,而是徐平知道韩琦代表了赵祯的意思。能够代表皇帝在朝堂发声,又不让人觉察,必然是台谏词臣的身份,其他官员都不合适。徐平算是跟赵祯关系最亲密的臣子,但他从来没有做过言官词臣,也就没有替赵祯做过这种事情。徐平是真真正正踏实做事,靠着实打实的政绩升到现在的位置。以他的经历,即使没有跟赵祯的这一层关系,党项反叛,也会被派到西北来做一路边帅,只是权限和做的事情会有不同罢了。
韩琦是什么时候被赵祯看中的徐平不清楚,应该是在谏院任上,自己没有离开京城就有这个苗头了。对于徐平这种级别的官员来说,又有宫里的眼线,只要有心发现这种事情不算难事。大家心照不宣,借着韩琦这个传声筒,了解赵祯的心思也不错。
王德用作为武臣,在枢密院被牵制,做不了任何决断,这次肯定要被换下去了。而且御史孔道辅看他不顺眼,一直找他的麻烦,这次必然会帮韩琦。至于这次配合陈尧佐屡屡作梗的韩亿,只怕也会跟着王德用一起离开,枢密院人事将会大变。
会是谁去接替王德用呢?徐平不敢乱猜,不过想来一定会换位能做决断的来。
一直困扰自己的两件烦心事都有了眉目,徐平的心情终于好了一些。禹藏花麻刚刚开始有动作,想把他周边的部族统一起来,前进路上的蕃部加入进去,他要花的精力和时间并不少。而且要做成事,只怕真金白银也要花上不少。
对天长吐了一口气,徐平对李璋道:“你带过来的是两个好消息,今天心情舒畅,你去叫上石通判,还有桑秀才还有高大全,我们一起饮一杯。十几年前,我们在中牟庄子里饮酒作乐,想一想,竟然好多年没有这种日子了。”
李璋笑道:“节帅这些年宦海奔波,自然就少了这些乐趣。那个时候我们两人是什么身份?哪里能够想得到有今天!想起往事,饮一杯自然是应该!”
第62章 宰相气度
军中事务千头万绪,数万人的军队,制度定下来岂是一句话的事情?方方面面都要想到,一个疏漏,就不定会发生什么意外。最简单的,按现在军法,士卒军功中最重的斩获首级,是以个人计功。以个人斩获首级数计功,便不免出现阵前抢首级,或者为了抢首级不救同伴,甚至杀良冒功的事情。以徐平现在改的军制,这种事情绝不允许,那怎么从制度上来保证?单单一句不许就可以了?军法军制如果那么容易,就天下尽强军了。
历史上因为怎么计算首级战功,宋朝从个人计功,到按队计功,再到个人计功,不知道折腾了多少次。是因为主持改这一条的人太笨?当然不是。历史上主持开始改这一条的人是韩琦,这是个极聪明的人。从提出想法,到落实到制度上,中间要经过无数思索,反复探讨,甚至屡次变更,才能从想法真正变成切实可行的制度。
历史上岳飞军那两条军纪,“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听起来简单,但真要贯彻到全军去,不知道经过了多少努力。不要以为只要下令犯了这两条的砍头就可以,这么简单的话,现在的宋军军法中就有这两条,甚至还有敌军弃杖不杀的律条呢。那么容易,也就不用岳飞提出来,并且记在历史书上了。
制度不是提出来写出来就可以的,而要充分考虑到可执行性,要能执行下去。每一条军纪,都是整个系统中的一部分,只有这个系统完备了,军纪才能真正成为军纪。
这一天徐平正在官厅里,检视王凯带人编出来的军法规条的草本,李璋进来,双手递上一本公文道:“节帅,对帅府所奏禹藏花麻经略事,枢密院宣命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