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来自舰桥的战斗指令,值守于各主炮塔和弹药库的舰员们立即行动起来。一发发装有近炸引信的炮弹经由扬弹机运送至待发位置,一座座搭载127毫米舰炮的主炮塔在电机驱动下转向东北方,一个个黑洞洞的炮口霸气磅礴地斜指天穹……
此次编入新联合王国海军地中海特遣战斗舰队的驱逐舰共有两个级别,即风级和红龙级。前者是30年代初期设计定型、经历过二战洗礼的老舰,其性价比和均衡性得到了各国海军的高度认可。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包括以技术授权形式在国外船厂建造的在内,总共有68艘风级驱逐舰被建造出来,而除了因战争或事故沉没、报废的几艘之外,其余均处于服役状态;后者是40年代初期设计定型、被视为划时代之作的新舰,大量电子化、机械化装备的运用使该级驱逐舰的造价偏高,但实践表明,多功能、多用途的设计使之足以胜任现代条件下各种作战模式的需求,因而具备较高的军事价值。
在红龙级陆续服役后,新联合王国海军的26艘风级驱逐舰有12艘转入封存状态,继续服役的14艘相继接受了技术改装,包括将原配的50倍径127毫米克虏伯火炮更换为射程更远、精度更高的60倍径127毫米国产火炮,换装改良型号的半自动装填系统,加装与红龙级驱逐舰同型号的炮瞄雷达和机械式弹道计算器,用四联装对空火箭弹发射器和四联装火箭式深水炸弹发射器取代旧的防空、反潜武备。这些进行了技术改装的风级驱逐舰,总体作战性能较原版型号提升了至少50,因而获得了一个非正式的称号——暴风级。
“阿斯隆”号便是这老而弥坚的“风暴”之一。
“目标即将进入近防警戒线!‘奥西恩’号就位!‘戈尔韦’号就位!本舰就位!”
“阿斯隆”号的战斗舰桥里,参谋军官将雷达室的报告转报给傲然矗立在舷窗前的特威格少校。这位有着巨人之躯的海军军官毫不迟疑地下令道:“满舵左转两个罗经点!”
大副立即应道:“左满舵,转向两个罗经点!”
片刻过后,从舰桥瞭望台传来报告:“旗舰授权‘奥西恩’号指挥右翼近防作战!”
特威格少校没有吭声,而是将目光从右舷转向前方。肉眼无法穿透的黑暗中,费奥纳级轻巡洋舰“奥西恩”号和红龙级驱逐舰“戈尔韦”号保持着既定的航速与航向,它们连同“阿斯隆”号构成了一面移动的坚盾,横挡在了意军鱼雷艇群攻击己方航母编队的必经之路上——尽管意军鱼雷艇群尚在万米之外,装备高频雷达的“芬尼亚”号已将方圆数十公里内的敌我动向牢牢置于自己的掌控之下。在这艘旗舰的精准调度下,守护舰队右翼的纵队主动将防御线北移,航母右侧的近防阵地则由实施机动的驱逐舰和从后卫部队调来的猎潜舰暂时负责……
敌人越来越近,战斗一触即发,“阿斯隆”号舰桥里的气氛骤然紧张起来,参谋军官不断报告战斗准备情况:“奥西恩号发来灯码信号,各舰对位射击……炮瞄雷达定位……射击诸元确定……各主炮调整完毕……”
与此同时,在舰上的各主炮战位,炮手们已经做好了战斗准备。夜幕遮蔽了敌人的身形,海浪掩盖了敌人的响动,所以他们肉眼看不到一点异常,耳朵听不见一点异况,但他们不必因此而紧张。在战舰的雷达屏幕上,疾驰而来的意大利鱼雷艇群无所遁形,它们的战术策略也直观体现出来:这些鱼雷艇大致分为两队,个头大的4艘居于右前,看样子是担负佯攻诱敌任务,个头小的10艘位列左后,不出意外的话,主攻将由它们实施。
在旗舰“芬尼亚”号的调度下,各舰开始对意军常用的无线电频率展开阻塞式干扰,同时密切关注附近出现的无线电波,使那些意军鱼雷艇暂时失去无线电联络能力,最大限度地降低它们的作战协调性。等到敌方鱼雷艇群越过预设的10公里也即10000米近防警戒线,“奥西恩”号的三座三联装127毫米舰炮毫不迟疑地发出划破海空的咆哮!
在深绿色眼眸连同棱角分明的脸庞被炮焰映亮的刹那,特威格少校也发出了雄狮般的低吼:“开火!”
得此指令,舰艏两座背负式布局的单装127毫米炮遂以每分钟10次、每5发一组的频率喷射橘黄色的焰光,每一组炮火过后,射击指挥官都将根据炮瞄雷达和弹道计算器的联动数据向炮位发出调整参数——这个过程通常只需要15-20秒钟,所以从外部来看,这艘战舰几乎是在持续不断地进行射击,而它此时使用近炸引信的型弹原本是作防空之用,相较于普通的高爆榴弹,这种炮弹的预制破片更适合杀伤轻装甲的作战飞机,用来对付体型小且装甲防护薄弱的鱼雷艇也恰如其当。
三组炮火过后,特威格少校从参谋军官那里得到了一个令人振奋的报告:已有三分之一的目标失去航速,甚至有两艘直接从雷达屏幕上消失了!
特威格少校一脸冷酷地点了点头,继续将目光投向被炮火映亮的海面。尽管高速冲刺的意军鱼雷艇能够以每分钟1500-1800米的速度逼近对手,并在航行途中做出杂耍般的机动规避,但它们面对的是装备5门单装127毫米炮的“阿斯隆”号、搭载3组双联装127毫米炮的“戈尔韦”号、装配3组三联装127毫米炮的“奥西恩”号。这三艘战舰全力倾泻炮火,能够在海面上制造出大面积的封锁网,没有任何舰艇能够安然无恙地穿过此网,也没有任何舰艇能够随心所欲地避开这样一张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