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3页

看着戈尔什科夫脸上踌躇满志的表情,夏树不禁感慨起来,要说俄罗斯真是不折不扣的战斗民族,放眼世界,没几个国家比他们更具韧性,越是到了绝境,越能够爆发出求生求胜的力量来。

其实就西方同盟国掌握的情报,已经正式装备美国海军的t级潜艇和t-20型鱼雷快艇都是设计成熟、性能优越的海战武器,彰显出老牌工业强国深厚的技术底蕴。前者是美国战后设计建造的第二款作战潜艇,水面水下排水量为1500吨2400吨,由4台16缸2冲程柴油发动机和4台电机分别提供水面及水下动力,双轴推进,水面和水下航速较二三十年代的多数潜艇都要快,作战半径非常大,而且装有10具533毫米鱼雷发射管并可搭载24条鱼雷,另有76毫米甲板炮1座、127毫米机枪和762毫米机枪各2挺,可说是火力充沛。据说按照苏俄方面的要求,这些t级潜艇在交付前进行了小幅度的技术改装,以便发射德制线导鱼雷,进一步提高了它们作战能力。

至于说t-20型鱼雷快艇,那同样是经受住了战火考验的装备。跟二三十年前的高速鱼雷艇相比,它们的实用性更好,稳定度更高,攻击力更强,很好地适应了海战模式的发展潮流。它们到了苏俄海军手里,只要战术运用得当,必定能够给自负的日本海军好好上一课!

出于各方考虑,在访问波士顿期间,夏树没有去苏俄军事团队的营地探访,而是应美方邀请登上斯普鲁恩斯的旗舰“阿拉斯加”号参观。站在这艘新战巡高高耸立的舰桥上环视港湾,美国大西洋舰队现在规模和实力远逊于十年前,它对西方同盟国联军基本不构成威胁,但这并不意味着美国海军的沉沦。二战的洗礼不仅让美国军方深刻领会到了现代战争的真谛,亦帮助他们淘汰了一大批陈旧装备。例如这艘“阿拉斯加”号,美国军方视之为战列舰和重巡洋舰的混合体,该级战舰采用了平甲板舰型和球鼻首,具有战列舰式的指挥塔,水上飞机装置的配置却还是巡洋舰模式的,其标准排水量为28万吨,采用的是12英寸也即305毫米口径的主炮,因而外界普遍视之为缩小版的战列巡洋舰,或是对战巡的全新诠释。优越的适航性和先进的航电配置赋予其执行多种作战任务的能力,它们的用途不是对抗敌方的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而是率领巡洋舰编队捕猎敌方的大型袭击舰,以及为航母编队提供护航,或是依靠强大的机动力单独执行战斗任务。

通过跟美国军官们的交谈,夏树确信,二战的艰辛历程大幅度增加了美国民众的国防意识,青年一代投身行伍的积极性很高,因停战条约只能实行募兵制的美国军队这几年从未遇到缺乏兵员的麻烦。所以,1943年的美国虽然受到了停战条约的“阉割”而在某些方面不尽如人意,但是它的军事实力和战争潜力已经回到了世界前列,单挑日本或许还有点吃力,若能好好利用当前的局势来摆脱一些束缚,完全有可能恢复甚至超过二战之前的状态!

1943年8月14日,爱尔兰王室专机“凯尔特荣耀”号从波士顿军用机场起飞,经过11个半小时的不间断飞行顺利降落在了利默里克一号航空港。回到爱尔兰后,夏树重新审视了爱尔兰与苏俄签署的援助协定及后来的补充协议,爱尔兰除了向苏俄提供无线制导炸弹和有线制导火箭这两项重要军事技术外,还分期提供46艘水面舰艇、355架军用飞机、642辆自行火炮以及大量的枪炮弹药,这笔交易确实给爱尔兰带来了可观的收益,为爱尔兰军工保持活力、经济社会稳定向上发挥了积极作用,对苏俄军队建设和军工发展同样意义重大。自援助协定签署以来,爱尔兰先后派出上千人的技术团队前往苏俄言传身教,并接纳六个批次近两千名苏俄官兵在爱尔兰接受技战术培训,这些外在因素连同俄国人自身的顽强韧劲,使得苏俄军队能够在东北亚战场上挺过低潮赢得胜势,越战越勇,越战越强,对日作战的最终胜利或许会比人们此前预期的更早到来。

第54章 奥匈危机

凉风起,秋叶残,硕果盈,1943年的秋天一如往常的到来了。这一时期,苏俄军队在东北亚战场上发动的夏季攻势临近尾声,他们不但解放了伪满洲国全境,还从两个方向攻入朝鲜半岛,在朝鲜抵抗者的配合下攻克了多座城镇据点,日本高层努力打造的大东亚共荣圈正变得支离破碎。

在欧洲西北部,爱尔兰与威尔士组建联合王国已是大势所趋,多数威尔士人都现实地接受了两国联合带来的乐观前景,占据主导地位的爱尔兰政府似乎只是在等待一个合适的契机,然而在欧洲东南部,存续了76年的奥匈帝国正面临着一次由内而外的危机。近年来,在这个特殊的联合体治下,以日耳曼人为主的奥地利帝国深受大德意志主义的影响,坚信德意志民族是这个时代、这个世界最优秀的种族,排挤、打压帝国境内其他民族的现象变本加厉,这引起了以马札尔人为主体的匈牙利王国以及各自治王国(波西米亚王国、克罗地亚·斯拉沃尼亚王国、达尔马提亚王国、加里西亚·洛多梅里亚王国等)的强烈不满,而帝国境内诸如波兰人、乌克兰人、克罗埃西亚人、斯洛伐克人、塞尔维亚人、斯洛文尼亚人、意大利人等少数民族,也都在积极寻求民族解放和民族独立,加上外国势力明里暗里施加影响,偌大的奥匈帝国由于接连不断的罢工、游行、暴动甚至起义而呈现风雨飘摇之势……

面对帝国境内风起云涌的民族运动,奥皇卡尔一世最初采取的策略跟他的前任们一样,那便是一面武力镇压,一面拉拢利诱。就在刚刚过去的夏天,卡尔一世连续对西部和南部地区用兵,效忠奥皇的军队逮捕了数以万计的可疑分子,数以百计的反抗者被击毙或被处以极刑。在意大利人较多的蒂罗尔,奥地利军队的镇压行动导致了一些意大利人的死亡,由此引发了意大利王国的严重抗议。未免奥匈帝国境内的意大利人继续遭到打压和迫害,意大利政府向奥匈帝国提出了交换领土的建议,用靠近边境的日耳曼人聚居区交换南蒂罗尔,奥匈帝国未予理会。

见强硬手腕难以取得预期成效,卡尔一世祭出了第二招,在国内推行政治改革,允许少数民族参与政权,甚至考虑组建联邦制国家,但这样的改革从一开始就遭到奥地利贵族的强烈反对,匈牙利贵族也因担心地位受削弱。登基27年的卡尔一世,在帝国内部和国际上建立的声望远不足以同老奥皇约瑟夫·弗朗茨一世相提并论,他的治国能力和手腕也显得过于平庸,加上并非一心一意推行改革,他向民众允诺的改革迟迟没有进展,导致少数民族的不满情绪有增无减。

1943年10月19日,在一些阴谋者的鼓动挑唆下,数百名南蒂罗尔自治份子在靠近边境的地区发动武装暴动,他们先是依托地形抵挡奥匈帝国边防军的围剿,眼看敌我实力悬殊,遂于25日夜逃入意大利境内。奥匈帝国中央政府通过外交途径要求意大利缉捕并遣返这些叛逃者,意大利王国断然拒绝,两国各向边境地区增派部队,双边关系迅速恶化。

10月底,在意大利王国的暗中支持下,南蒂罗尔地区再度发生了意大利人武装暴动事件,暴动者占领了当地的警察局和监狱,他们扣押地方官员,放走监狱囚犯,然后遁入山区,跟奥匈帝国军队打起了游击战。在随后的一次战斗中,奥匈帝国军队俘虏了一名以志愿者身份入境的意大利军人,此事一经公布,在奥匈帝国尤其是奥地利引发了轩然大波,对意大利实施外交制裁的呼声甚高,然而就国内政局稳定度和国民凝聚力来说,此时的意大利显然比奥匈帝国更具优势。正因为清楚认识到了己方的不足,卡尔一世没有对意大利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而是将这场争端提交国联仲裁。这位奥皇显然没有想到,所谓的国联仲裁委员会没有从客观公正的立场做出仲裁,而是要求奥匈帝国和意大利各自从南蒂罗尔边境地区撤出军队,维和部队将前往该地区维持秩序,直至双方协商解决争端。

南蒂罗尔全境位于奥匈帝国境内,意大利政府迅速表态支持国联仲裁决议,同意从边境地区撤走军队,全力配合维和部队的介入,狠狠将了奥匈帝国一军,并引发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奥匈帝国中央政府这边还在据理力争,塞尔维亚人和罗马尼亚人聚居区接连发生暴动,接着立即有民间组织以非官方名义向国联提出维和请求。按照国联议事程序,这种局面只有在当事国政府明确接受国联维和,或事态完全失控的情况下,国联才有可能派出维和部队,而奥匈帝国政府作为国联理事国有一票否决的权力,使得国联对南蒂罗尔、波黑及塞尔维亚、布科维纳等地区派兵维和的方案最终流产,直接结果就是意大利政府继续向边境地区增兵,奥匈帝国境内的武装暴动者遭到残酷镇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