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6页

除非形势所需,否则锋芒不可尽露,这是夏树一贯的态度。此次亚速尔危机,爱尔兰海军的强势表现虽有提升国家声望和国民信心的好处,却扎扎实实地给美英提了个醒:要想扳倒德国,在通往柏林的道路上,首先要拔除爱尔兰这个又臭又硬的绊脚石。爱尔兰四面环海,岸势险峻,而且兵强马壮、军备精良,但它终究只是个人口不足五百万的小国,兵员基数有限,生产原料严重依赖进口,工业经济高度集中于首都利默里克。只要利用英国作为进攻踏板投入重兵,荡平这个岛国似乎不是一件太费力的事情。

第6章 烧钱竞赛

应奥斯曼土耳其政府的请求,德国、意大利分别调派驻扎北非和东非的殖民地部队前往埃及,协助土耳其军队“清理暴乱分子”。至1926年10月末,抵达埃及的德、意部队已有三万四千余人,配备火炮四百多门,飞机、战车各百,而奥斯曼帝国被北高加索的军事冲突牵制了大量兵力,后期仅向埃及增派了五千名士兵,埃及实际上变成了德国和意大利军队尽情发挥的练兵场。

因为得到北美土豪相当慷慨的资金和武器援助,又携地利人和之便,埃及起义者一开始把土耳其军队给揍得落花流水,甚至占领了苏伊士运河西岸的战略要地,但他们终究不是训练有素、纪律严明的正规军,因派别之分而产生私利之念,顺风顺水尚能并肩作战,随着土耳其援军及德意军队的到来,形势很快发生了转变。尼罗河谷地之战,一万两千名同盟国士兵大破号称十万的埃及起义部队,毙伤埃及起义者两万余人,缴获武器弹药无数,此后埃及起义力量每战必溃,完全失去了信心和锐气。到了12月末,埃及绝大部分的城镇港口以及交通枢纽都重新回到了同盟国阵营的控制下,起义者已趋土崩瓦解,其部分组织者和少数残兵撤退到了苏丹和埃塞俄比亚交界地区,依靠当地部落的庇护和外国势力的支持继续他们看来遥遥无望的独立事业。

在镇压埃及起义者的军事行动中,意大利殖民部队的战术素养并没有比土耳其军队好多少,但他们的表现十分积极,加上在亚速尔危机期间,意大利海军出动主力为德国海军助阵,让德国高层很是满意。新年到来之前,意大利军政首脑组团前往柏林,对德国的王公贵族以及上层人士展开了广泛的交际公关,借此从德国政府那里获取了一笔丰厚的报酬——总规模达到10亿马克的经济援助以及伊朗南部的部分石油开采权。

对经济长期处于低迷状态的意大利而言,资金和资源无疑是刺激工业经济发展的强心剂,若能妥善加以运用,不出几年,意大利的经济状况就会有显著的改善,而且随着各国军备热度的升高,正好有机会在国际贸易和军火市场上大干一场,可是罗马的政治野心已经等不及本国工业经济逐步复苏了。来自德国的第一笔经济援助到位之后,意大利政府迅速批准了新的扩军和造舰计划,酝酿多年却苦于无米下炊的新一代主力舰终于从制图板走上了船台——1927年3月10日,建造代号“凯撒”的四万吨级战列舰在的里雅斯特的亚得里亚海联合造船厂铺下了一根龙骨;25天之后,建造代号“帝国”的第二艘四万吨级战列舰在热那亚的安萨多造船厂铺设龙骨。

仅这两艘高航速、重火力的强大战舰就将耗去意大利政府折合一亿八千万马克的预算资金,因经济财政问题搁置的新式巡洋舰和驱逐舰还要意大利政府投入至少八千万马克,再加上海军基地设施翻新、海军航空部队采购装备,光海军的投入就轻松超过了三亿马克。不甘示弱的意大利陆军提出了制式步枪和野战火炮换代、装甲部队组建以及航空部队扩充的计划,即便只是有取舍地满足其中一部分,算下来能够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发展的资金也所剩无几了。

就在意大利开工建造新战舰的同时,所有选定阵营或是相趁战争之机有所作为的国家,都不约而同地迈开了扩军备战的步伐。动作最大的当属刚刚吃了大亏的美利坚,为回应德国在大西洋的“进攻性战略”,美国宣布建造六万吨级的新式战列舰和四万吨级的超级航空母舰。因其技术标准高,不少与之匹配的武器装备都需要进行技术研发,美国海军向国会提交的单舰预算再次刷新历史,新战列舰的终极成本有可能达到科罗拉多级的150,而跟美国海军的造舰规划相比,美国陆军的扩军计划一点都不逊色——他们要求国会批准陆军规模从当前的五十万人扩充到一百二十万人,并在未来两年增购各型火炮六千门、战车两千辆、作战飞机一千架。如果德国试图在南美洲建立军事基地,那么美国陆军还将再征兵三十万、添购战机一千架,而这些都意味着美国政府的军费开支在接下来的数年内持续攀升。

获悉美国海军将要建造六万吨的超级巨无霸,德国高层果断放弃了建造五万五千吨级战列舰的设想,要求海军造舰部门拿出七万吨级战列舰的设计方案来,并迫不及待地敲定了追加航空母舰和轻型巡洋舰订单的应急计划。经帝国国会批准,两艘三万吨级、四艘两万吨级的航空母舰将在德国和爱尔兰的造船厂开工,六艘八千吨级的轻巡洋舰全部交给位于但泽的两家造船厂,而海军航空兵部队的规模也将在四个月内扩大一倍,完成这些计划,所需的军费投入足够让普通欧洲国家的政府破产n次。

英国近期的经济和财政形势不甚乐观,但看到美德两国升级军备,他们还是咬牙向位于加拿大、由美英两国联合出资组建的哈利法克斯皇家造船厂下了三艘五万五千吨级新式战列舰的建造订单,尽管这些空前庞大的海上怪兽们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可能诞生在这个星球上,但一份份近乎天文数字的订单已然将工业时代的造舰竞赛推向了最为狂热的阶段。

相较于顶级豪强的军备竞赛,爱尔兰、西班牙、瑞典这样的二三流国家,扩军动作就要小得多。独立建国仅11年的爱尔兰,凭着工业经济的飞速发展成为了这个时代的小国典范,它在基础设施、科技教育、商业流通等领域所取得的成就皆令世人侧目。在亚速尔冲突落幕后,爱尔兰政府低调地通过了一项分阶段实施的军备方案,海军的扩充主要集中在陆基航空兵和潜艇部队,主力舰艇只增加一艘两万五千吨级的航空母舰,而令人意外的是,爱尔兰未来数年投入陆空军建设的资金将大大超过海军,陆军现役兵力从三十五万扩增到四十万,装甲战车部队从四个营扩充到六个团,机械化炮兵从两个试验大队扩充到十二个营,战斗机部队从四个联队增加到九个,轰炸机部队从两个增加到八个,届时将有1200架陆基飞机和400架舰载机在爱尔兰军队服役,而许多此前仅仅小规模列装的一些新式武器,也将在这一阶段投入大规模的生产和装备。

唯一一个没有加入这场竞赛的“活跃国家”便是日本,这个野心勃勃的亚洲强国绝不是因为爱好和平而退出军备竞赛,而是因为他们目前正一心一意投入对中国东北的军事侵略。在美英的纵容和苏俄的默许下,日本从开始就放弃了小打小闹的想法,果断投入本国现役兵力的近半数以及大量的飞机大炮,短短三个星期就占领了铁路沿线的所有城市。这时候的中国虽在名义上归于统一,但军阀割据的情况依然存在,中央政府无法集中全国的军事力量抗击强敌,只好向列强国家寻求帮助。德、奥政府出面斡旋,试图阻止日本独占中国东北,然而日本这头饥肠辘辘的饿狼怎会舍弃嘴边的肥肉?他们对德国和奥匈帝国缺乏力度的外交行动置之不理,同时加紧了在前线的军事进攻。

相比于本国的在华投资利益受损,德国更不愿意看到日本跟美、英、苏俄联手组成新的协约集团。从宏观战略来看,同盟国阵营的兵源基数和核心领土面积都落于下风,石油、橡胶、金属矿石等关键生产资源较为分散,需要通过远距离的海陆运输才能转为己用,这些运输通道在战争期间是易受影响甚至阻断的。在世人眼里,德国通过上一场大战的胜利彻底跳出了1914年以前的“囚笼之困”,但若失去了对高加索和波斯湾的控制,或是中断了跟资源产地的联系,无论德国人是否承认,它实际上还是回到了囚笼之中,只不过这一次对手给它准备的是一个更大的笼子——这时候,英国政治外交家们当年在谈判桌上弃车保帅的高明决断就充分显现出来了。

到了1927年4月,日本军队已占领了中国东北的大部分地区,其先遣部队首次越过长城沿线,这远远超出了“保护南满铁路及日本侨民”的范畴,任日本外交部门如何粉饰,都掩盖不了他们为了摆脱国家财政危机、战略资源枯竭、工农业生产陷于崩溃边缘等困境而侵略别国的真实意图——这是对日本长期超负荷发展海军带来的惩罚。不过,即便日本完全吞并中国东北,在较短时间内恢复这一地区的矿石开采和工业生产,也只能够稍稍缓解国内的经济问题,毕竟现代化工业和军备发展所需要的石油、橡胶、稀土在当时的中国东北几乎没有出产,要从根本上解决资源短缺的困境,要么死心塌地的投入美英怀抱,用牺牲战略自主性为代价从盟友那里获取足够的战略资源,要么以中国为跳板,一步步征服印度与南洋诸岛,进而扩张到小亚细亚乃至欧洲,像昔日的不列颠、如今的德意志,成为要资源有资源、要劳力有劳力的世界霸主。

第7章 金融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