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孙可望不可望靠

如今南明朝廷逃亡到云贵川边界,原大西军余部确实是可用的力量。尤其是盘踞贵阳的孙可望,不仅离南宁最近,而又拥兵上万,最具派兵入卫的条件。

大学士文安之提出招安孙可望,朝中大臣都觉得此方略可行,纷纷站出来附和,恳请朱由榔尽快作出决定。

司礼监太监王坤:启禀皇上,文大人所言即是,拉拢孙可望,抗击南下清军,南明方能持续下去,请皇上速作决定。

翰林院检讨蒋圪昌:启禀皇上,文大人所言即是,朝廷正是用人用兵之际,只有孙可望方可解朝廷烧眉之急,请皇上速作决定。

文安侯马吉翔:启禀皇上,文大人所言即是,眼下朝廷能指望上的就只有孙可望了,请其派兵入卫要紧,宜早不宜迟,请皇上速作决断。

……

朝堂上,把希望寄托在孙可望身上的大臣一边倒,居然没有人提出异议或反对意见。

孙可望,草莽出生,若不是时值乱世、反贼造反,朝廷大臣连他的名字都不可能知道,更不可能了解这个人。

他的名字虽说含有可以希望之意,但孙可望真的值得望靠吗?知人善任,连人都不知,何以善任?

这给没有主见、不善决策的朱由榔带来了难题,他手撑额头,一筹莫展,进入了沉思状态。

这时,大学士吴贞毓上前进言:“封王招安孙可望,须三思而后行,不可草草行事。”

吴贞毓此言一出,顿时引起堂上大臣的唇枪舌剑。

“皇上,等三思四思,南明朝廷早已亡矣。”

“皇上,当断不断,必受其乱呀。”

……

朝堂上,尽管大臣们七嘴八舌,但朱由榔没有什么反应,只见他右手撑着额头一动不动,像是还在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