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剀定笑道:“当得!当得!”为了让宁江相信自己下半年会有大难,他无论如何要帮宁江在上半年弄出“大福”来。然而,仅仅是二月份的童试,就算考上童生也很难说是大福,毕竟童生并非功名,而且考上童生也实在不是什么太困难的事,一个县城里,秀才算是稀有物品,但是童生那就太多了,小到十二三岁的小童生,大到七八十岁怎么也考不上秀才的老童生,基本上,只要是读书人,十个里至少有六七个是童生。

而四月份的考秀才,那就不是他能够帮得上忙的了。虽然宁江这些日子,也都会将他的策论交给曹剀定评判指点,在曹剀定看来,已是拥有中秀才的实力,然而考试这种事,临场发挥、考官的个人喜好都会有一定的影响,万一宁江在四月份的考试中落榜,那就难办了。

于是,曹剀定干脆就先帮宁江弄一个“孝廉”在身上,按着大周的规矩,孝廉就算没有功名在身,也是有机会入国子监的,一旦进入国子监,成为监生,出来后同样有机会当官,当然,因为不是正规的科举出生,这样的官,在官场中身份极低,但不管怎么说,元宵诗会的诗魁加上孝廉的身份,两者相加勉强也能当得“大福”二字。

为了帮宁江弄出“大福”来,他也是用尽了心思。

第二十七章 府试前夕

宁江当然要谦虚一番,但是曹剀定显然已经拿定了主意。

第二日,曹剀定便召集高锁县的众位父老,请大家一同上书,联名举宁江为孝廉。

一来,这是由县老爷亲自授意的事,二来,所谓的“有名望的父老”,在高锁县里其实也都是大富人家,哪一个不与宁家有着千丝万缕的交情?更何况宁江的父亲在生前其实也是在这方面打过招呼的,而去年发生了那种事情,也让许多人对宁江颇为同情,反正又不会损害自己什么,自然乐得做个顺水人情。

这个时代,对于礼教看得比较重,“不孝”二字可以说是能够逼死人的大罪,自然不会再出现以前那种“举孝廉、父乃迁”的笑话。

然而,不客气的说,穷苦人家的孩子即便是再为孝顺,也难以成为孝廉,基本上所有的孝廉名额都是被富家子弟所占据,毕竟,想要成为“孝廉”,首先需要地方上的父老保荐,然而关系网就在那里,一个无钱无势的穷孩子,别人凭什么保荐你?

当下,高锁父老联名上书,曹剀定“访得民情”,上表至郡城,临海郡知府唤作典宏,在察得宁江的身世和经历,又知道宁江乃是今年元宵诗会的诗魁后,自也没有太多为难,反将高锁百姓的上表,与宁江的《长歌行》一同送上京城。

很快,这首《长歌行》就在京城传遍,许多人家都会抄上一份,放置在族中子弟的学堂中,令子弟诵读,尤其是那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几乎都成了警句。

没过多久,朝廷的批复就移了下来,宁江也因此而成为孝廉。

既然成为了孝廉,宁江干脆就放弃了二月份的童生试,直接开始为四月的府试做准备,反正,有了孝廉的身份,就算不是童生,也能够直接报名考秀才。

他心知,既然是以泰山封禅为目标,那就不仅仅只是要一路过关,考上状元那么简单,更需要在每一场考试中都名列前茅,如此才能够有机会,与前两届的状元一争。

此外,除了继续指点妹妹剑法,每天夜里,他自己也会盘膝坐在床上,视身体为炉鼎,视性命为圭火,进行炼魄上的修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