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5页

在这一瞬间,朱宜锋似乎明白了,明白为何皇帝之位会让那么多人追逐它,因为皇帝之位带来的权力,是对世间万物所有一切的主宰!

礼毕后,朱宜锋又去太庙追尊父母,回到奉天殿。百官上表道贺,然后各就各位。朱宜锋穿着衮冕在音乐声中登上御座。将军卷帘,尚宝卿将玉玺放在案上;在拱卫司令声中,引领者将百官引入拜位中,面向北站立。

乐声再次响起,百官在指引下行三跪九拜之礼。原为“荣光大殿”的奉天殿,是南京皇城内面积最大、等级最高的建筑物。盛大典礼自然在奉天殿举行,再一次于此接受百官在指引下行三跪九拜之礼,意味着登基典礼的基本完成,在这些都结束后,已经登基为帝国朱宜锋则册立刘灵芸为皇后。至此,整个登基典礼才算完成。

第四百五十八章 曾氏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对于炎黄4555年的中国来说,怕是没有这两个句话更能震惊天下,曾经为满人奴役的汉家河山,几乎是朝夕得复。

在几个月前,天下还是纷乱不乱,当时还有士子在那里言道着何为正统,但现在,随着窃据江宁的“教匪”及其“匪酋”的覆灭,加之数省先后降汉的大好时局,使得争论戛然而止。

短短几个月间大半河山光复的现实,对于国人来说,这个过程来的有点儿突然,甚至于有点的太快,以至于在短期内,很多人甚至都无法适应这种变化。

甚至在江西、四川的山区之中,面对官府要求剪辫子、蓄发的官令时,显得有些无所是从,他们不知道应不应该减下那象征着奴役与屈辱的辫子。

面对这种无所是众,人们哀叹着汉族的被压制,愤恼着满人奴役时的残蛮,渴望着“光复旧物”。汉家河山匡正之后,那“重见汉官威仪,峨冠博带”自然也就是瑞正常不过的事情,这是一种政治正确,辫子、马褂这一切都象征着奴役,象征着满清对国人的奴役,要废除!

“重见汉官威仪,峨冠博带”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大汉都督府发布了装定制的书籍,不仅规定了发冠式样,也对汉服的基本样式、板型尺寸、制作工艺、配件图片等等详细列出,以方便民众和官员们按图索骥,找自己心仪的裁缝制作出令人满意的衣服。

一如的当年朱元璋尽废“蒙服”、“蒙俗”以恢复汉家传统一般,在这种政治正确下,包括马褂等满清的习俗首先在江南被废除,在恢复汉制与人们的习惯中两者的冲撞间,在这片大地上上演着,而在南京这座新兴的国都中,更显其形,在南京这个因上万名军政官员的存在而令人们“有重睹汉官威仪之感”的城市,往往从衣着,就可以分出官员们的不同。

在这里既可以看到那些穿着汉式官袍官员,人们看到了汉式的“峨冠博带”,同样也能够看到那些青年官员穿着仿军装的新式服装,这种新式服装,无论是常服、或是礼服都采用收腰修身的设计,凸显出穿着者的体态美,而且绝大多数人都是直接在成衣店定制,合身的衣着穿着这些官员身上,到是让这些年轻人帅气许多,再加上定制的几种新式的发型搭衬,更是显出青年人的精神。对于那些年长者来说,他们很难习惯新衣的硬领以及军人式的领扣,对他们来说,宽松的汉服反倒更受欢迎,“重睹汉官威仪”反而在这些年长的官员身上,得以重见。

新与旧,传统与现代在南京奇妙的上演着。

或许,在某种程度上,这也象征着这个国家正在发生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如此的奇妙 古典与现代,过去与未来,复古与振兴,总之,现在这个国家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去应对着这个“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正像数天前,南京的人们仍用自己的方式去迎接新朝的来临 中华帝国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