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京师的旗人实在太多,虽然当初太平军攻破京城时,有差不多小一半旗人死于兵火之中,可现在依然有五十万人左右,那座城市从当年旗人用刀子迁走城内的汉人起,就已经不再是汉人的城市了,纵是将来将那些人从京城迁走,想要尽扫城内腥膻,又岂是朝夕所能成?再者,就是那里是老城,不但街道狭窄、房屋矮小,甚至说连作为城市最基本的下水道也没有,作为首都城市改造的成本太大……”
之所以不愿选择京师是因为后世的教训,数十年后,京师面临着沙漠逼近,河湖干涸、地下水枯竭、阴霾沙尘蔽日、交通令人绝望、人口畸形膨胀,古迹大量减少,文化不断消失,城市功能低弱……这才是最主要的原因,一座城市连淡水都需要从几千公里之外调运,它还适合作为首都吗?
他不但不适合手独生子,可以说他都不适合人类生存,至少不适合那么多人类在那里生存!
随后朱宜锋又提到了南京,提到了那个原本的心属之地。
“至于南京,若是南京没有被那帮人一番祸害,我更倾向于那里,倾向于定都于南京,这是历史,当然也是需要。可是茗慧,你看过那天王府的模型,那些个宫殿里,可真够金碧辉煌的……”
金碧辉煌到俗不可耐!
天王府和南京城里的那些王府一样无不是看似富丽堂皇、奢侈豪华,柱子是泥胎包金龙柱,房梁是包金梁……每个地方看起来都有一股暴发户的气息,那种大殿柱子全部泥金盘龙,赤金叶子装饰墙壁的暴发户式的金碧辉煌,绝不是自己所需要的。
“……当然这些都不是最根本的原因,根本的原因是,旧城的改造难度太大,别的地方不说,就说武昌的改造,被烧成一片,都碰到很多问题,更何况那样的数百年老城?”
如果要将其作为首都,是必要对其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造。地下的还好办,地面的是拆还是不拆?那些估计是保护还是不保护?也正是因为吸取了这些教训,使得朱宜锋更倾向于另外兴建一座首都。
对旧城尽可能的完全按原貌保存,使它成为一个历史博物馆,就像是欧洲的那些古城一样。中国的那些古城无疑都是极为壮观的。就像后世学者们所说的一样“如果这一片古城可以存留至今,那将是世界上惟一得以完整保留,规模最宏伟、气势最磅 的历史文化名城,就连今日之巴黎、罗马也难以企及。”
但可惜的是,那些在数十年后会让世人惊叹的古城,几乎没有一个保留下来的,最后几座偏远的小城,因为偏远其老城得已保存,反倒是成为闻名中外的景点,成为让世人,甚至让国人惊叹的“古迹”,而真正的“古迹”却被人为的拆除了。
“至于武昌,武昌并不适合作为首都,它周围的湖泊太多了,相比于湖泊土地太小,这直接限制了它的发展,可是武昌周围的湖是坚决不能填的,那些湖泊有蓄洪的作用,既然禁止湖南围湖造田,武昌也不能围湖造地。而且武昌因为地处长江弯角处,决定了其容易遭遇洪水,作为国都所在,总不能年年抗洪吧!”
现在湖南是从法律上禁止围湖造田,除了用严刑加以威慑之外,甚至还制定了“围一还十”的惩处,后世长江洪水的教训,对于国人而言不可不谓之深刻。也正因如此,朱宜锋才会全面禁止围湖造田,甚至还要求洞庭湖周围的地区要退田还湖,当然什么事情都要一步步的来,现在这并不是强令。
在道出了自己之所以不愿意选择这三个地方作为首都的原因之后,朱宜锋又向容茗明慧解释自己的想法。
“而之所以选择那里作为首都,基于四个主要原因:其一,原有势力最弱。京师是满清的大本营,胡化严重,甚至就连口音都发生了变化、而且其地理位置过于偏北,至于南京,南京立国无百年,虽然我不信风水,但是,国人对此却深信不疑。再加上南京城内的情况,所以不太适合……这么一比较的话,那里反而更适合。其二,就是地理位置适中。它紧邻铁路线,其战略地位适中,基本上可以看作中国的地理中线。其三,城市的建设成本低。跟京师和南京,甚至武昌这些已具规模的城市相比,那里的建设成本更低,至少征地成本更低,便于实施。其四,新建首都的社会影响好。跟已经具有相当历史的京师和南京相比,通过建设一个全新的首都,可以带来更好的政治效果和国内外的影响力。”
讲述完这些理由之后,朱宜锋更是特意冲着容茗慧眨了下眼,用商人的口吻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