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9页

“很好,现在电灯的成本是多少?”

相比于其它,朱宜锋更关心电灯的成本。

“第一批灯泡每一只生产成本约为一银元,预计售价为的17银元,我估计,为了与已有的如油灯、煤气灯等照明方式竞争,这些灯泡每只售价必须不超过05银元。”

“也就是说,现在的成本有点过高?”

“回汉督,成本完全可以进一步下降,第二批灯泡因为工匠熟练,损耗减少,成本已经下降了10,进一步改进工艺,预计未来几年可以下降到025银元……”

因为新年过后,督府通文要求各官厅结算必须改作银元单位,在三省官银号发行的“大汉银元”也将取代银两,尽管有些不太适应,但黄涛仍然以银元作单位向汉督汇报。

“嗯,很好,新事物刚发明的时候,成本总会高一点,慢慢的就会降下来,现在它的寿命怎么样?有提高吗?”

“875个小时,还有进一步提高的潜力,汉督,有一句话,不知当说不当说。”

“嗯?”

抬眼看着黄涛,朱宜锋示意他说下去。

“现在875小时的寿命,应该已经差不多了,以学生之见,不需要再提升,毕竟寿命越长,人们对于电灯泡的需求自然越少?”

黄涛的话让朱宜锋先是一愣,随后笑说道。

“黄涛,你想错了,虽然寿命的延长意味着需求量的减少,但电灯的普及使这种需求量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大大增加。知道为什么吗?”

走出试验室的朱宜锋手指着外面,对似乎有些不解的黄涛说道。

“因为电灯用着便宜,到时候会有千家万户使用它,使用的人越多,它的需求自然也就越多,而且它的价格会越来越便宜,现在买一个灯炮需要将近两块银元,可几年后,没准两块银元就能买一打,到时候,这灯泡自然也就走进了千家万户,到那时,一年全中国恐怕需要几十亿、上百亿个灯泡……”

回头看着黄涛,朱宜锋颇有些激动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