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5页

当然,当地的华商也有从国内或是印度购买棉花,然后自己搞棉纺织业。只是市场份额很小,这里更多的布匹是土生麻布,外来棉布。

朱家的另一个纺织工场李琨也参观过一次,生产些麻布、手套、袜子和帽子这些初级加工品,质量不咋地,价格还不低,销量却还不错。

“本地生产总能更节约成本一些,再说几千年的发展,这地方已经形成了一个个贸易集散地。我们也没必要穿过一个个部族去贩卖这些布匹。这笔投资我本人非常看好。”

朱家是泗水的小地头蛇,有根基,有人脉,有声望,是一个优秀的合作目标。

在南洋这个地方,做种植园主的华人很多,做贸易商的华人也有不少,开饭店酒馆旅店的人更是数不胜数,可有心在这儿发展手工业的人,那可是千载难逢。

“那么,各位,让我们一起放手干吧。”

“拼一把!”几人一起碰杯。

……

发生在遥远的爪洼岛的一幕,丝毫不为南京的人们说知道。

大伙儿都知道的一件事是,中英之间的谈判有难堪了。

自从第一次长时间的间隔结束后,中英两边谈判代表连续碰了三次头,可在南洋的问题上谁也不能说服了谁。

沃特森不敢‘放弃’荷兰。

自从光荣革命开始,英荷之间就签署了大量的同盟协约,荷兰人因为与法国一连串的战争,耗尽了国库的积累,也耗尽了国民的热心——荷兰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中,为反法的奥格斯堡同盟提供最多的陆军——14万人,展现出荷兰惊人的金融霸权,也付出了惨重之极的代价。随后的六七十年里,荷兰人几乎都放弃了自己在军事上的‘强大’。

掌权的议会派商人,为了减轻巨额公债的负担,也为了所谓“真正的自由”(大资产阶级享有各省自主的政治特权与累退税税率),裁撤了荷兰大部分的军事力量,自愿降低国家的国际地位,沦为二流国家也心甘情愿。但是,荷兰仍然是欧洲最富裕的国家,是欧洲人均所得最高的国家,拥有着强大的金融霸权。

英国人相当一部分国债就有荷兰掌握,双方也完全是互补的存在。荷兰人已经收敛了自己的殖民,它们宁愿把两百多年来累积的资本,借贷给英、法等国的政府与企业,享受稳定丰厚的利息收入,也不愿重拾“海上马车夫”的进取精神,对外进行殖民战争。

这样的一个国家,那简直就是英国人的天然盟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