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章 失蜡法

朱高煦每看一样,沈骏会向他介绍。

“大王,这是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官方制造的碗口铳,根据朝廷标准,它们的长度为一到两尺(约315—520毫米)口径三到四寸(100—119毫米)重量为17—50斤。”

“我们采取的小样为试验品,长度一尺一寸,口径三点五寸,重量为二十七斤。”

碗口铳在明初,大多装备水军战船和沿边沿海各要隘和要塞的守备部队使用。

野战中几乎很少用到,明初时,大概也只有南军中擅用火器的盛庸在靖难之战时用过。

“这玩意打的是石弹还是铁弹?”朱高煦问。

沈骏道,有石弹,铁弹,还有铅弹。

“能打多远,准吗?”

沈骏道,看口径,像他们打造的三点五寸口径,再用了朱高煦改进版的火药后,最远可以打到六十步,但有杀伤力的距离,也就三十步,最好的杀伤距离应该是二十步内。

太远就没啥威力了,沈骏用来打靶,三十步外,打在两寸的木板上,已经不能洞穿,这样打到人身上,估计都无法破甲。

“这个可以用来守城和战船上用,口径造大点,让工匠们多试试,保证五十步内能有杀伤力。”

“是,大王。”

朱高煦也不打算在野战中用到,看起来太笨拙,口径小了,杀伤距离远远低于弓箭,口径大了,又太笨重,效率又低,所以还是用在战船和守城时比较好,不用造太多。

尤其他现在铁料不够的情况下,这玩意还是排在最后考虑的。

接着朱高煦又看了盏口铳,突火枪、长竹杆火枪、飞火枪,还看到靖难战中给燕军吃过苦头的地雷、飞火箭。

明军这时的火器五花八门,非常繁多,但大部份华而不实,杀伤力有限。

那怕是所谓的地雷,也是靠爆炸起到惊吓,引起混乱的作用,就算炸到人马,也只有炸伤,很难炸死人,当然,受限于这个时代的医疗和重视程度,大部份人受伤后,也会感染死亡。

最后朱高煦才看向洪武大铁炮。

这也是目前战场上最常用,可以起到重要作用的火器。

沈骏说这是按照洪武十年的标淮来打造的,炮呈直筒状,形体短粗,口径约七寸,全长约三尺多。

沈骏所说的标淮,都是他看过的样品。

靖难中每次战后,朱高煦会把他召去,查看到得明军火器的样品。

朱高煦这边也有打造过的火器工匠。

按工匠们的理解,现在大明各地,用的最多的就是洪武十年到十五年间的火炮,十五年后造的火炮就越来越少了,因为用的比较少。

后面这段时间明军都是在四处进攻,而火炮只有守城在用的到。

这门洪武大铁炮重五百多斤,射程只有一百多步,当初朱棣用来炮打济南城的,就是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