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五章 需守多久 我死之后

糜汉 酱油拌历史 2261 字 2023-11-03

这是当年陛下教导我的话,以前的我并不能深刻体会这句话的含义,但现在我却渐渐地懂了。

当年丞相与翼侯之所以要在汉中设下连绵的防御线,乃是他们皆是谋一世,掌全局者。

鱼复与关头,实为益州祸福之门。

当年翼侯在布置完汉中的防御线后,便对左右说了这么一句话。

关头(阳平关)并不是汉中的生死所在,而是整个益州,乃至整个大汉的生死所在!

而造成这一点的,就在于人心二字。

骠骑将军与我诸臣属之谋,将每方面都考虑的很周到,但却忽略了人心这一关键因素。”

“若采取骠骑将军的谋略,一段时间内,南郑是无忧的,可是阴平、桥头、阳平关这些关隘,却会尽皆落入敌军手中。

而在失去这些地方后,我枯守住一座南郑城又有何用呢?

贼军实力强大,以他们强大的国力,他们在拿下诸要塞后,足以将诸要塞守的固若金汤。

到那时,他们实际上已然夺取了汉中郡。

最重要的是,当汉中诸要塞失守的消息一旦传回益州,传至天下,那么大汉的人心会受到一次剧烈的震荡。

人心本就多变,震荡之下更是难以捉摸,一旦到了这一步,或许我守得住南郑,但益州难道就不会有人投敌吗?”

当马超听到这句话后,他霎那间明白了糜旸的顾虑是什么。

而糜旸的顾虑正是历史上所实际发生过的事。

马超提出的策略,正是历史上姜维守备汉中时,所采用的办法。

从战术上来说,马超与姜维的策略并没有错,但他们却都恰恰忽略了人心。

在历史上的最后一次伐蜀之战中,之所以汉军会一败涂地,有个非常关键的因素便在于,汉军中出现了一些叛徒。

但那些叛徒,难道一开始就想着投降吗?

人是最会权衡利弊的动物。

不可否认在三国时期,有许多理想,志向,情感超越利益的感人事迹,但之所以那些事迹感人,原因在于难得。

对于当世的大部分人来说,他们没有太崇高的节操,他们就是很直接的,将追寻最大利益当做人生信条,这一点就是那众多名士也无法免俗。

不然曹魏,怎么能建立的起来。

而在这种人之常情之下,最害怕的就是大势已去四个字。

历史上由于姜维的失误,加上刘禅的昏庸,导致汉中的诸多战略要地皆落入魏军手中,甚至蜀中主力在姜维的带领下,节节败退到剑阁一带。

那种情况下,汉中实际上已经宣告沦陷了。

而汉中不是寻常的郡,他的战略意义非比寻常,汉中是守护益州,是守护大汉国都的门户!

当大汉的门户被敌军占据,当原本依赖的汉中天险瞬间消失的无影无踪之后,益州中的许多人自然就会感觉到大势已去四个字。

正是这一点,才最终导致成都军心涣散,导致益州有不少人投敌,极大程度上加速了蜀汉的灭亡。

或许会有人认为当今刘备尚在世,益州来日不会发生历史上的那种种变局,但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

第一次襄樊大战时,关羽水淹七军,兵围樊城,将曹魏第一大将曹仁死死困在樊城之中。

于是乎中原各地,乃至于作为魏王都的邺城,都发生了大规模的叛乱。

要知道那时候曹操也没死,他就率领着十万精锐魏军在洛阳。

难道曹操在中原的威望,会比不上刘备在益州的威望吗?

而且相比于当年曹操明面上还有十万大军未动用,当今天下人可是都知道益州是没有主力军的。

这一点区别,更会在汉中沦陷后,很可能让益州陷入动荡之中。

不必说益州叛乱四起,只要益州有一处关隘的守将投敌,那引起的连锁反应,对大汉来说就都是致命的。

这便是汉中对于益州,对于大汉的意义所在。

马超不是愚蠢之人,他在糜旸的提醒之下,明白了糜旸心中最大的顾虑所在。

马超难以想象,当汉中大面积失守,大汉第一名将被魏军围困于南郑动弹不得,这两个重磅消息传回益州后,益州的局势会变得如何糟糕。

“去年大将军逝世之后,朝中很多大臣建议我接任荆州牧,可陛下却圣心独裁,设立梁州令我担任梁州牧。

这是陛下对我的信任。

在关中未光复之前,汉中作为益州的门户,守护的实际上是益州人心。

陛下相信我,无论有朝一日局势如何危急,以我的才能,总会帮他守的住这诡谲莫辨的人心。

陛下的信任,令我感恩,却也让我身上担负着沉甸甸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