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章,鹬蚌相争

野蔓说:“只听过清官,可没听过清吏。或者有时候吏泛指官吏,对于更多的吏,没他们的事儿。虽然有的有些名声,是民心,但远远不够。”

汪汝迁虽然是读书人,但他现在没看不起那些。

或许是本性。

野蔓觉得,还是年轻,没受到社会太多影响。

虽然有些是根深蒂固,有的人却没那么根深蒂固。

野蔓是觉得,他们像基层,很重要、却没得到足够的重视,必然要出问题。

所以,她说:“不论从治国的角度,还是为民的角度。”

汪汝迁的精神高度活跃。

论高度无过小娘子。

翠玉听上几句,也能将自己拔起来。

野蔓和汪汝迁说:“别人或是不做,或是做,你是要思考的。这些吏,应该怎么行事,应该得到什么,甚至在治国的层面,有足够的重要性。有些人有能力、有野心,应该给他一条路、给他展现的机会。有的人就踏踏实实的做事,也该鼓励,让更多人这样做。不要只是宣扬孝道,给那些立牌坊。”

汪汝迁明白了。

野蔓又闲聊:“你可以著书立说。或许不像那些,朝廷未必会用。”

汪汝迁觉得自己明白的太早。

著书立说!

他不在乎名,不一定要朝廷用。

他得先做正确的事,做正确的思考、探讨。

野蔓说:“所以,他们斗他们的,你认真做事,多思考多积累。以后有机会、多去一些衙门,毕竟每个地方有不同,了解了才能说对。”

汪汝迁点头,他觉得衙门、衙役很有意思。

大概是“他们都是人才,说话又好听”。

野蔓说:“到的地方多,积累经验,却不是将自己混成老油条。一旦成老油条,就废了。”

汪汝迁肃然。不能废。

毕竟,他不是去应付,不只是认真完成差事。

喝着茶,野蔓又瞎扯:“我觉得两榜进士之类,都应该去做两年的胥吏,了解那些事情,治一县一州才有可能。也不是一到任上,先撕上一番、斗智斗勇。不论官还是吏,都是为朝廷、为天下百姓,把他们对立起来,没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