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4页

赵无恤颔首,掷地有声:“然也,这就是我赵无恤的大道!”

……

当再度回到室内,品味着新泡的茶时,老子忽然觉得,这里面的味道,与之前刚来时品尝到的,已经大不相同了。

而他对赵无恤的看法,也比之前深入了许多,虽然此子以推动大道的圣贤自居,有一些狂妄,但纵观他这二十年来做的一切,也的确有其骄傲的资本。

此子看上去礼贤下士,其实啊,内心高傲得不行,他莫非有种错觉,认为自己真的能前看五百载,后看三千年?

赵无恤却不知道自己不知不觉流露的气质,被老子打上了一个“傲”的符号,再度避席问道:“翁若是觉得方才之言有几分道理,可有什么能够教我的地方?”

老子晒然:“老朽说千道万,终究没有实证,君侯有计然等人辅佐,何必老朽多言?”

赵无恤坦言道:“我虽是诸夏侯伯,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会有贪欲,有犹豫,有迟疑,方才与翁一席话,对自己想做的事情倒是清晰了不少,若有什么不妥的地方,还望翁能为我指点出来。”

“好。”

老子沉吟长久,说道:“方才君侯谈古论今,但有一点却是忽略了。取得天下,不能仅仅依靠武力,更是要遵循天道人心,否则纵然取得天下,违背列国百姓的意愿和本性而加以强力统治,这种一统也断然不能长久……”

这话有道理,秦的统一和迅速灭亡,一直像一根刺一样扎在赵无恤心头,要在条件更不成熟的春秋,提前两百年实现这一目标,谈何容易?所以纯用武力是不行的,正因如此,他才需要听一听眼前老者的意见。

老子指着案几上的鼎比喻道:“就好比是烹饪小鲜,火候要恰到好处,火猛了,汤就要沸干,火弱了,则久久不能熟。君侯现在倒不怕迟,怕的是耐不住性子,火候太猛……”

赵无恤笑了:“绕了一圈,翁想要说的,依然是劝阻我取冀州鼎?”

“老朽一向有一说一,究竟是何事,君侯自能领会。”老子也不点破,笑吟吟地请赵无恤自己琢磨去。

又聊了一会后,他面上已经有些疲倦,毕竟是九十多岁的老人了,便请求告辞。

赵无恤有心挽留:“翁今后有何打算,是在成周久住,还是回陈国故乡?”

“老朽在陈国已经无亲无故,没有什么值得挂念的……”